Career Advice Advice Columnist

Advice Columnist

Columnists share their views and experiences to help you build your career and other useful advice. ...
Search Article

準時收工靠自己!Python「自動化」絕招幫你踢走 OT!

機器學習及數據科學總是離不開 Python 編程語言。根據 TIOBE 的指數顯示,Python 編程語言已在 2017 年成爲10 大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2019 年編程網站 StackOverflow 年度開發者調查訪問近 90000 位開發者,指出Python 亦是目前最受歡迎及增長最快的編程語言程式。以開發者而言,Python 作爲一款高階的編程語言,能夠在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AI)學習上發揮應用。有賴於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商業公司能夠提升競爭力和保持彈性。現時 Python 被普遍應用於網頁設計及自動化數據分析。 這篇文章將會講解 10 個 Python 最常見的商業應用。 Python 最常見的商業應用: 有興趣了解更多,可報名參加於2025年10月21日CPJobs x Xccelerate 舉辦嘅Lunch & Learn 活動,了解更多有關Unlock Explosive Business Growth with Data Analytics: A Python-Powered Masterclass 嘅知識,或到Xccelerate 網站了解更多。 ...

季節理財:MPF適時調整才能保值增值(上)

對許多上班族而言,每日的衣著選擇反映著季節變化與場合需求——夏天輕便清爽,冬天保暖厚重;見客戶時講究專業形象,日常辦公則傾向休閒得體。同樣地,強積金(MPF)作為退休儲備的重要一環,雖是長期投資,卻也需因應市場環境與人生階段作出相應調整。 市場如四季,投資需應變自2000年12月強積金制度實施以來,已超過25個年頭。不同時期的市場表現,猶如四季更迭,各有其鮮明特色: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穿搭上費盡心思,卻對MPF組合置之不理。筆者接觸的客戶與朋友中,不少人工作二十年來從未調整MPF配置,始終維持「全倉港股」的策略。結果,雖在早期享受市場紅利,近十年卻錯失了美股帶來的豐厚回報。 這好比衣櫃裡始終只有十年前流行的款式——當初或許時尚,如今卻已不合時宜。投資亦然,市場環境不斷變化,若組合始終不變,便可能錯失增值機會。 穩定不等於僵化 定期檢視是關鍵長期投資並非要求大家如潮流達人般頻繁更換策略,但絕不能「十年如一日」。專業建議是:每年至少檢視一次MPF組合,確保其符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與財務目標。至於如何配置資產、何時應進取或保守、不同年齡層適合什麼策略?我們將在下篇詳細探討。 ...

自由職業的真相:KOL的光環背後

在數位科技與社交媒體全面滲透的時代,年輕人對職涯的想像也在快速轉變。螢幕上的KOL與YouTuber展現着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似乎能以創意與熱情換取財富與掌聲,成為許多人嚮往的職業選擇。社交平台則不斷以「勇敢追夢」、「活出自我」等勵志口號,塑造一個看似充滿希望的前景。然而,這條道路的背後遠比表面的華麗來得複雜與艱辛。 無可否認,社交媒體確實打開了新世代的可能性。它打破資源與階層的界限,讓青年能夠觸及多元的觀點與知識,並透過短片、直播或圖文內容降低傳播與學習的門檻。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低成本展現自我與實現價值的舞台:創意作品能被看見、觀點能被回應,即時的互動更讓創作者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份正向迴響,往往成為驅使青年投身KOL或YouTuber行業的重要動力。 然而,社交平台上被放大的成功故事,往往忽略了真實的難題。許多人誤以為只要開啟鏡頭、拍幾段影片,就能輕鬆獲取名氣與收入。部分創作者甚至刻意營造奢華的生活方式,或宣稱「興趣能輕易變現」,讓這份職業看似充滿魔力。但實情是,那些看似輕而易舉的成功,背後往往仰賴穩固的家庭資源、人脈背景、稀有天賦,或長期累積的專業實力。這種選擇性呈現,很容易誤導青年,把極少數的成功經驗誤認為普遍可複製的模式。 真正能走到頂尖的位置,從來不是僅憑一腔熱情就能達成。許多人以為這份工作彈性高、時間自由,但卻忽略了背後龐大的付出與壓力。要創作出優質內容,創作者必須具備捕捉流行趨勢與受眾需求的洞察力,在同質化的市場中找到獨特的切入點,更需要高度的專業與持續的投入。從企劃、腳本、拍攝到後製,每一環節都耗時耗力。一段幾分鐘的短片,背後可能是數天的心血。許多創作者為了保持更新頻率,不得不日夜趕工,甚至放棄休假,只為避免被觀眾與平台演算法淘汰。 即便如此,能真正脫穎而出的人依然鳳毛麟角。數以萬計的創作者之中,能夠建立穩定收入與長期影響力的,始終只是極少數。他們往往經歷多年試煉,承受失敗與挫折,並兼具內容創作、經營管理、溝通協調、抗壓應變等多重能力,更需仰賴時機、平台政策與市場環境等外部條件。成功,遠不如社交媒體所描繪的單純。 因此,年輕人在考慮以KOL或YouTuber為職業時,必須保持理性。除了審慎評估自己的經濟狀況,考慮能否承受長期收入不穩,甚或無收入的挑戰外,也要思考機會成本:當同齡人逐步累積職場經驗,若日後再回頭走傳統職場道路,可能已落後數步。更重要的是,必須誠實檢視自己是否具備獨特的才華與持續創作的能力,這才是能否突圍而出的關鍵。 夢想值得追求,但若缺乏規劃與現實基礎,只會淪為沉重的負擔。青年在選擇道路時,不但要考量家庭背景與個人能力,更應結合長遠的職涯目標,並積極向前輩與導師請益。唯有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真正讓夢想成為推動前行的力量,而非壓垮自己的枷鎖。 ...

Can I make a Switch to Tech at a Later Stage in My Career?

The tech industry is growing at unprecedented rates, and more people, young and old, are setting foot into this fast-paced and exciting world. So, if you are one of the many people who want to get into the tech industry and you think it might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et started, then this […] ...

2025年10月十二星座事業運程

隨住2025年10月嘅到來,喺香港呢個繁忙嘅工作環境入面,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喺未來一個月嘅事業運勢有冇轉機。今次我哋用十二星座嚟睇吓,各個星座喺10月份嘅事業運點樣,有啲機會、挑戰同埋應該注意嘅地方,幫你更好咁規劃未來嘅工作發展。 白羊座 (3月21日 – 4月19日)10月對白羊嚟講係一個充滿動力嘅月,工作上有機會突破自己嘅限制,特別係需要主動爭取嘅項目。你嘅領導力會被上司讚賞,但要小心溝通時唔好太急躁,避免同同事起摩擦。建議你保持積極,但同時多聽意見。 金牛座 (4月20日 – 5月20日)今個月金牛嘅工作重點係穩定同埋計劃,尤其係長期項目會有好嘅進展。財務方面亦有正面消息,可以考慮同公司講加薪或者爭取更多福利。由於你性格踏實,會獲得同事同上司嘅信任。工作壓力可能會較大,記得定期放鬆。 雙子座 (5月21日 – 6月20日)雙子喺10月會感覺有啲工作節奏快,可能會面對緊急任務或者臨時變動。你嘅適應力同靈活性係你最大優勢,靠溝通技巧同人脈幫助,會順利處理困難。注意唔好分心太多,專注做好最迫切嘅工作。 巨蟹座 (6月21日 – 7月22日)巨蟹座喺事業方面呢個月會有情緒起伏,需要用心平衡私人同工作生活。你嘅細心同責任感會俾人留下好印象,適合做團隊合作性質嘅工作。建議多同同事互動,增加支持力量,可以減輕壓力。 獅子座 (7月23日 – 8月22日)獅子座10月事業運旺盛,有機會參與重要嘅項目或者晉升機會出現。你嘅自信同熱情會令人留意,但要注意唔好太過霸氣,適當展現團隊精神。建議多向有經驗嘅前輩學習,提升專業能力。 處女座 (8月23日 – 9月22日)處女座本月嘅工作以細節管理為主,完美主義令你工作好仔細,但要避免過度要求自己。因為10月份會有不少文件同數據整理工作,保持有條不紊係關鍵。職場上同同事保持和諧關係,有助順利完成任務。 天秤座 (9月23日 – 10月22日)天秤座喺10月嘅事業運勢屬於平穩中帶進步,你嘅說服力強,適合參加談判或者推廣工作。休息同工作平衡好至關重要,避免疲勞影響表現。多利用社交場合拓展人脈,可能帶嚟新機會。 天蠍座 (10月23日 – 11月21日)天蠍座踏入10月工作上會比較忙碌,有機會接手重要任務。你嘅堅持同決心係優勢,但要留意唔好給自己太大壓力。建議多同同事分工合作,減輕負擔。適當放鬆心情,保持身心健康。 射手座 (11月22日 – 12月21日)射手座10月會有好嘅創意同靈感,適合發揮創意工作或者嘗試新項目。你的積極態度會被上司認同,但有時候你嘅理想可能唔切實際,要多聽取實際意見。保持耐性,唔好急於求成。 摩羯座 (12月22日 – 1月19日)摩羯座事業方向明確,10月喺職場會得到穩定發展,尤其係管理或者策略相關工作。你嘅耐心同努力會換來回報,但要注意唔好太過壓抑自己,適時休息及調整工作節奏更加重要。 水瓶座 (1月20日 – 2月18日)水瓶座10月份喺工作上會遇到新嘅挑戰,需要跳出舒適區。創新思維係你嘅利器,適合嘗試不同嘅工作方法或者新技術。合作上要多溝通,避免誤會。保持積極學習嘅態度,有助事業更上一層樓。 雙魚座 (2月19日 – 3月20日)雙魚座本月工作比較情緒化,容易感受到壓力。建議你搵到平衡工作同生活嘅方法,令自己唔好太過勞累。你的創意同同理心有助團隊合作,適合做需要細心關懷嘅工作。適當表達自己嘅需要,避免長期忍耐。 10月嘅事業運各有千秋,關鍵在於認清自己嘅優勢同挑戰,善用機會同埋保持良好嘅心態。香港工作環境競爭激烈,保持適當嘅調節同溝通技巧,可以令你事業更加順利。 你準備好迎接10月嘅工作挑戰未? ...

【IT事務所】AI 如何預測及對抗超強颱風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 超強颱風的頻率和強度正逐漸增加, 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如颶風、暴雨、洪水和風暴潮。傳統氣象預測方法雖然有效, 但往往受限於計算複雜度和時間延遲。近年來, 人工智能(AI)的崛起為颱風預測和災害應對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能夠處理海量數據、提升預測準確率, 並輔助決策過程。 AI 技術主要透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模型, 從歷史氣象數據、衛星影像、雷達觀測和自動遙測系統中提取模式, 從而預測颱風的形成、路徑、強度、規模和形狀, 與傳統數值預報模型相比, AI 模型不僅計算速度更快, 還能處理更複雜的非線性關係, 提高預測的可靠性, 例如谷歌 (Google) 開發的GraphCast模型, 能夠在氣候變遷時代下更準確地捕捉颱風系統的複雜性, 利用歷史數據訓練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該模型生成多種可能情境, 遠超傳統方法的效率。另一項研究顯示, AI在預測熱帶氣旋時, 能夠整合衛星、氣象和海洋數據, 預測快速增強(Rapid Intensification), 這是傳統模型的弱點。 在亞洲地區, 台灣中央氣象署(Central Weather Administration)已採用AI軟體來預測颱風路徑。該軟件透過學習歷史天氣數據, 分析氣象系統的因果關係, 能夠快速生成預測結果, 例如在2024年颱風「貝碧嘉」逼近時, 台灣氣象單位使用AI提升了路徑預測的精準度, 準確率比傳統模型高近20%。 分析顯示, 這得益於AI如NVIDIA支援的軟體, 能夠處理數百個天氣變量, 僅需幾分鐘完成預測, 特別適用於西太平洋颱風季節。 香港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也積極探索AI應用, 自2024年起評估多款模型, 包括華為的Pangu-Weather。 2025年, 天文台表示AI預測已超越傳統方法, 並計劃擴大使用以預測極端天氣, 如颱風「悟空」事件中, AI模型預測了更偏西的路徑, 結果比傳統電腦模型更接近實際情況。 分析Pangu-Weather:這款模型由華為開發, […] ...

【Aha Moment】打工仔必學!老闆俾嘢你做,點答先顯得你有承擔?

老闆畀嘢做你果時,淨係識得講「冇問題」或者「OK」?老實講,呢啲答法聽落好似好順得人意,但其實可能會俾人覺得你敷衍。想喺職場突圍而出,展現你嘅專業同領導潛質,又應該點答? 「No Problem」同「冇問題」有問題?喺我哋嘅廣東話文化入面,「冇問題」好似好萬能,但係當你用喺工作上,呢個答覆其實冇傳達任何額外嘅訊息。正如影片中講到,”No problem” 呢個英文詞組,”no” 同 “problem” 本身都帶有負面嘅意思,可能畀人感覺敷衍。 有承擔嘅領袖會點樣講?想表現得更有自信、更具承擔,你可以嘗試以下呢啲正面又積極嘅回覆: With pleasure! (好樂意!) Glad to be of assistance. (好高興幫到手。) 交俾我啦! 呢啲答案唔單止直接表達你嘅意願,仲傳達緊一個積極嘅態度,令到派工作俾你嘅人更加放心,同時亦會覺得你係一個願意投入同合作嘅好隊友,喺建立良好嘅工作關係方面非常重要。 點解呢啲說法咁有效? 當你用正面嘅詞語回應,你會俾到人一個感覺:你唔單只係被動接受任務,而係主動參與。呢種態度會建立起一種信任感,令到你嘅上司同事都覺得你係一個可以信賴嘅人。長遠嚟講,呢種積極嘅態度會為你喺職場上贏得更多機會同尊重。 所以,下次當老闆交嘢俾你做,唔好再淨係識得講「冇問題」啦!嘗試用唔同嘅說話方式,你會發現你嘅職場道路會變得更加順暢。 ...

颱風『樺加沙』殺到嚟!香港打工仔自保求生守則

好快就打風喇!最近香港天文台發出警告,超強颱風「樺加沙」正逐漸逼近香港,預計將會為我哋帶嚟一場硬仗。唔好以為打風就係賺到「風假」,對於香港一班勤力又拼搏嘅打工仔嚟講,點樣喺風雨中保住自己同家人嘅安全,同時又唔影響工作,先係最實際嘅問題。 颱風「樺加沙」來勢洶洶,仲可能以「山竹」級數嘅威力襲港,所以大家真係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唔好掉以輕心。 打風返工放工點算好?打工仔自保求生守則 當颱風警告信號高高掛,打工仔最關心嘅莫過於返工放工嘅安排。勞工處其實有《惡劣天氣及「極端情況」下工作守則》俾大家參考。但係講到尾,每個行業同公司嘅情況都唔同,大家最好預先同上司或HR溝通好,以免到時手忙腳亂。 1. 颱風來臨前:先發制人,做足準備 2. 颱風來襲時:以安全為上,保住小命 3. 家居防風措施:屋企人都係打工仔嘅後盾 4. 颱風過後:復工要有智慧 總結嚟講,颱風「樺加沙」雖然好似好大鑊,但只要我哋打工仔提早做好準備,唔好心存僥倖,就可以平平安安咁度過風季。畢竟,身體健康、人身安全先係最大嘅財富,大家加油啊! ...

【發財立品】「預製菜」名稱已成負面品牌 – 打破魔咒三步曲

最近,內地知名西北菜連鎖「西貝莜面村」捲入預製菜風波,成為中港兩地熱議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預製菜”三個字衝上熱搜,事件導致日營業額銳減300萬人民幣,輿論直指「付鮮菜價卻吃僵屍肉」。有人怒斥「被騙」、有人力撐「標準化保質」,加上香港餐飲業同樣面臨人手緊縮、食材成本高企,令預製菜旋即成為中港兩地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甚至國際傳媒機構亦特意報道。輿論對「即食」與「手作」的心理落差,已造成品牌形象震盪。 無論香港餐飲界視之為化解營運難題的靈丹妙藥、質素被大眾質疑,還是內地以至國際媒體因大型連鎖使用預製菜而鬧得滿城風雨。香港餐飲界視預製菜為化解人手短缺、成本高企的靈丹妙藥,對餐飲業界而言,減省成本繼續經營常掛嘴邊,卻被大眾視為商家找藉口的對立局面。 早前香港網媒街頭訪問顯示,不少市民若知餐廳用預製菜,便會卻步。但大家對預製菜的認知,是否準確?預製菜這個名稱本身已成負面品牌,令人聯想廉價、不新鮮、無營養價值。而且大部分預製菜從內地工廠製作配送到香港,本為減省成本和工序而生,因此披上標準化、低成本產品,容易被貼上「廉價、走味」標籤。於是,預製菜三字已淪為像街邊魚蛋般的低端等級。 事實上,預製菜並非疫情新產物,早年已存在。許多美食需長時間烹調,如經冷藏再熱的步驟以提升風味,這正是預製菜的原型。全球快餐巨頭,早用中央廚房預製漢堡肉餅和薯條半成品,配送後即時加熱;香港茶餐廳的醬汁、湯底也常預熬冷藏,確保一致性。 節慶美食潛移默化,如急凍盆菜,售價200至2000港元不等,預先烹製冷凍後在家加熱,大家卻視為珍饈。日本便利店便當、歐美冷凍Pizza,更融入日常生活,因便利而獲青睞。 為何大眾聞預製菜色變?傳統中國思維,尤其是廣東人,將其等同「隔夜餸」不新鮮、無營養。但研究顯示,經適當烹調和冷藏,食物營養並不大量流失,反而更能保留食物的營養。筆者曾透過食品科技學院進行預製菜包裝研究,使用鋁塑袋包裝的預製菜與普通塑膠袋包裝,冷藏後,前者鮮味度明顯優於後者;這表示預製菜包裝物料才是其中一種影響食物質素的項目。又例如韓國泡菜、歐洲燉牛肉經發酵冷藏,反風味更濃,這是預製菜的科學基礎。 隱瞞是原罪,消費者付高價期待手作,卻得工業速食,信任崩潰。要打破魔咒,餐飲業需三步走: 無論西貝、港式茶記或米芝蓮餐廳,規模化經營下,中央廚房是大勢。關鍵是透明溝通:預製菜可成救星,隱瞞則變地雷。下次用餐,不妨問「好不好吃」,而非「拆不拆袋」。預製菜真的不能接受嗎?或許,偏見才是真魔咒。 ...

【IT事務所】發展數字教育的意義與策略

數字教育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 提供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已成為全球教育革新的核心趨勢。本文重新整理數字教育的意義、挑戰與策略, 將重點整合為清晰的段落, 並融入具體例子以闡述觀點, 旨在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數字教育的意義與挑戰促進教育公平並提升可及性, 卻面臨數字鴻溝。數字教育通過在線平台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 讓偏遠地區的學習者也能接觸優質教育資源, 例如edX和Coursera提供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使非洲或亞洲偏遠地區的學生能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 然而, 數字鴻溝仍是挑戰, 許多地區缺乏穩定網絡或設備, 例如在印度農村, 部分學生因無智能手機而無法參與在線學習, 凸顯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實現個性化學習, 但需解決學習動機問題。數字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技術, 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體驗, 例如Duolingo通過分析用戶的學習進度, 調整語言練習的難度和內容, 提升學習效率; 然而, 在線學習的靈活性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動力, 例如一些學生在無監督的情況下容易放棄課程, 顯示出維持學習動機的挑戰。 培養未來技能, 教師能力卻需提升。數字教育將編程、數據分析等技能融入課程, 幫助學生為數字化時代的職場做準備, 例如Scratch平台讓兒童通過遊戲化方式學習編程, 培養邏輯思維; 然而, 許多教師缺乏數字工具的使用經驗, 例如不熟悉如何操作Google Classroom, 導致教學效果受限, 凸顯教師培訓的迫切需求。 數字教育的發展策略建設數字基礎設施並推廣混合式學習。穩定的網絡和設備是數字教育的基礎, 政府和企業應合作改善基礎設施, 例如肯尼亞的“Digital Literacy Programme”為學校提供平板電腦和網絡連接, 確保學生參與數字學習。同時, 混合式學習結合線上理論與線下實踐, 能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加拿大的一些學校讓學生在線學習歷史課程, 課堂則進行小組討論, 促進深入理解。 加強教師培訓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教師需接受系統性培訓以掌握數字工具和在線教學技巧, 例如南韓的教師進修計劃要求教師學習如何使用Naver Whale等平台, 提升課堂互動性。此外,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可優化學習體驗, 例如中國的VIPKid利用AI分析學生英語發音, 提供即時反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