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Advice Columnist

Advice Columnist

Columnists share their views and experiences to help you build your career and other useful advice. ...
Search Article

【IT事務所】新加坡:公共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推動與實務應用

在全球數字金融轉型浪潮中, 新加坡憑藉前瞻性監管與技術創新, 成為公共區塊鏈(public blockchain)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全球領先者。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積極推動區塊鏈從實驗走向實務, 涵蓋資產代幣化(tokenisation)、跨境支付與穩定幣結算等領域。截至2025年11月, 新加坡已推出多項旗艦計劃, 如Project Guardian與BLOOM Initiative, 不僅提升金融效率, 還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參與。 這些努力讓公共區塊鏈從以太坊等開放網路延伸至混合應用, 實現「無信任」交易與即時結算。 新加坡的區塊鏈推動建立在穩健政策之上。MAS自2016年推出的FinTech Regulatory Sandbox, 已演進為全球標竿, 允許機構在受控環境測試公共區塊鏈應用。2025年MAS進一步發布BLOOM Initiative, 聚焦tokenised bank liabilities與穩定幣結算, 擴大數字資產在公共區塊鏈上的結算能力。 此外,《數字支付代幣框架》與《區塊鏈國家藍圖》強化合規, 要求銀行整合區塊鏈於AML/KYC, 預計每年為金融業節省數十億新元成本。 這些政策不僅吸引超過550家區塊鏈企業進駐, 還促成國際合作, 如與英國FCA在Project Guardian的聯合沙盒。 MAS強調開放式公共區塊鏈(如Ethereum Layer 2), 結合零知識證明確保隱私, 平衡創新與風險。 新加坡的區塊鏈項目已從概念驗證轉向大規模應用。Project Ubin奠定基礎, 探索CBDC於公共區塊鏈的清算結算; 其延伸mBridge項目於2024年達到最小可行產品(MVP)階段, 實現多國央行數字貨幣的即時跨境支付。 2025年焦點轉向Project Guardian, 這是MAS主導的資產代幣化計劃, 涵蓋固定收益、基金與批发網路。Guardian於11月更新固定收益框架, 並提出Composable Token Taxonomy, 讓複合tokenised資產在公共區塊鏈上互操作。 BLOOM Initiative則補足結算層, 支援tokenised穩定幣與銀行負債的即時結算。 […] ...

【職場 Hacker】從滑 YouTube 到開腦洞:用「第一原理閱讀法」解鎖創意 

現代人學習速度前所未有地快——打開 YouTube、滑 Shorts、問 ChatGPT,幾乎所有答案都唾手可得。   但問題是,我們真的「會用」這些知識嗎?   在AI 時代,要有創意,不靠靈感,而靠思考的結構。而閱讀,正是重建這個結構的關鍵。   快知識讓人知道更多,卻思考得更少   YouTube 和 ChatGPT 是這一代最強大的學習工具,卻也最容易讓人誤以為自己「甚麼都懂了」。   你可能看了十部創業影片,但仍說不清該先建立產品還是找客戶;   問了五次 AI,得到了許多答案,卻少了一個「為什麼」。   快知識訓練我們接受訊息,而非組合訊息。   閱讀則反其道而行,它迫使我們自行推理、重組邏輯,這種「腦內建構」能力,正是創意的根源。   靈感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由閱讀累積出的邏輯爆發。   第一性原理閱讀法:像 Elon Musk 那樣思考   「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是企業家 Elon Musk 的思維祕訣——他不照抄別人經驗,而是拆解問題到最基本的原理,再重新構成新答案。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閱讀。   第一性原理閱讀法:三步練習 1. 解構問題:讀書時不只是記金句重點,而是問——這個概念背後的假設是什麼?   2. 反推邏輯:若我在不同環境下,這個理論還會成立嗎?   3. 重構觀點:結合自身經驗,創造適合自己的新模型。   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再是吸收,而是創造。   它讓你從「照搬別人答案」轉為「設計自己解法」。   書本,是腦內的「模擬器」   為什麼許多成功創辦人仍堅持閱讀?   因為每本書都像一個「思想模擬器」,讓你在不犯錯的前提下體驗不同的思維模型。   讀 《Out of the Maze》,能學習如何擺脫舊信念;   讀 《How to Think like a CEO》,能訓練決策視角;   這些書的價值,不在資訊,而在「思考的順序」。   職場 Hacker 懂得從文字中訓練腦路線,讓自己在面對問題時並不慌亂,而是更快找到突破口。   真正的閱讀,不是在頁數,而在啟動你幾次「Aha!」的瞬間。   三個提升「創意閱讀力」的秘訣   1. 跨領域讀書——   不要只看本業。從心理學、藝術、歷史汲取想法,你會發現創意往往來自不同世界的交集。   2. 聯想筆記法——   把書中概念與你當前的工作挑戰對應起來,連成「應用地圖」。每條連線,都是一個新點子。   3. 分享是最好的創造——   試著在週會或社群中分享一本書帶給你的靈感。輸出能強化記憶,也會啟發更多人回饋。   創意來自持續閱讀,而非偶然靈感   創意看似隨機,其實可訓練。   當別人依賴 AI 生成內容時,你卻能因閱讀積累出判斷與觀點——這,就是職場 Hacker 的差距。   閱讀是一種腦內駭改:   把既有的知識拆開重組,創造屬於你的思考新模式。   行動挑戰 Action Challenge:   這週選一本你平常不會讀的書——心理學也好、傳記也行。   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本書解釋了甚麼核心原理?它在哪裡或許不適用?我能如何改進它?   恭喜你,這就是「第一原理閱讀法」的第一步。   ...

【仁面秀心】管理貴在「用心」不在「用新」

「仁面秀心」系列就先從「心」出發。 從管理哲學中,「仁面秀心」可以概括為管理人的修養體系,而「心」實為根本之源。對身處複雜環境的香港而言,唯有以心為始,方能驅動仁德、儀表與才幹的全面展現,成就真正的管理格局。 心為樞紐,驅動全局「心」是內在修為的核心,決定了管理人的境界與格局。常聴見VUCA「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縮寫」,管理人面對多元利益與急速變遷,若缺乏穩固的內心根基,易在紛擾中迷失方向。心正而後仁生,心靜而後面潤,心慧而後秀實——這是一切外在表現的源頭活水。 初心不忘:服務為本早前與在友邦從事財富管理頗有成就的楊婷婷分享經營心得,她曾言「以心為心」; 這句話體現了她在工作上不忘初心的本質。她始終牢記從事金融業務非單為財富的多寡,而是服務客戶,為他們創造更具價值的平台。楊小姐更時常反思:計劃是否惠及客戶,方向是否符合客戶與公司利益? 這種對初心的堅持,就是獲得客戶支持和推介的根本力量。 虛心納諫:謙遜開放的智慧已故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創辦基金會時,始終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他廣泛聽取教育工作者意見,不斷調整慈善方向,使捐款真正符合學子需要。作為管理人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更需承認個人智慧有限,樂於接納異見 – 反對聲音不是挑戰,而是改善的提醒。這種虛心,使管理人避免剛愎自用,保持與時俱進。 靜心定慮:亂局中的從容還記得早年從事投資銀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元被狙擊,當年金管局任志剛先生仍能保持內在平靜,深入分析市場機理,最終制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所以管理人若心浮氣躁,便難有戰略遠見。唯有靜心,才能在輿論喧囂中看清本質,在壓力之下從容定策。 心之修為,成就領袖氣象從心出發,管理人才可展現真正的「仁面秀心」:因初心不忘而真誠關懷(仁),因靜心定慮而儀態從容(面),因虛心納諫而才華精進(秀)。這四重心境相輔相成,塑造出既能應對當下挑戰、又能引領未來方向的管理氣象。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香港需要的不是技巧高超的管理人,而是心境修為完整的領袖,唯有以心為始,才能在變局中持守不變的原則,在複雜中保持清晰的判斷,真正帶領企業邁向更美好的未來。這正是「仁面秀心」這欄目的初心。 ...

【職場 Hacker】職場成長引擎:如何不斷升級你的競爭力

你是否也曾感覺自己愈做愈忙,卻不見得愈有價值?   在AI、轉型與職涯變動的時代,「努力」已不再足夠。真正能讓人持續前進的,是你是否擁有屬於自己的「職場成長引擎」——一套能自動推動學習、轉化與升級的內在系統。   我的頓悟:不是要更努力,而是要更有系統地成長   有一段時間,我同時身兼顧問、業務發展與社群指揮官三種角色,每天被任務追趕。   有次我問自己:「為甚麼我那麼努力,仍覺得原地踏步?」   直到我重新檢視自己的時間分配,發現 90% 都花在「執行」,只有 10% 用於「學習」。我反思後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成長引擎」:   - 每天 1 小時閱讀或學新工具(知識補給)   - 每週一次反思會,記錄亮點與盲點(回饋修正)   - 每月一次主動分享或教學(轉化應用)   半年後,我不僅效率提升,也能快速整合新知識運用於顧問及策劃工作。那段經驗讓我明白,與其追求速度,不如建立系統。   職場成長引擎由三大模組組成   1. 知識輸入模組:保持好奇與學習熱度       每天刻意安排「輸入時段」,不論是讀書、收聽Podcast、或參加課程。       別被碎片資訊淹沒,為自己的學習設定年度主題,例如「AI 應用」、「領導力」、「數據洞察」。       重點在於「有方向地學」,不是「被動地看」。   2. 反思優化模組:把經驗變成洞見      每天的成功與失誤,都是成長素材。       問自己三個問題:       - 今天做得最好的地方是甚麼?       - 我可以學甚麼?       - 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改進哪裡?       這樣的「自我迴路」能讓你快速修正與升級決策品質。   3. 輸出分享模組:學以致用,強化影響力      學習只有在被表達或應用時,才真正發揮價值。       找一個小舞台,無論簡報分享、寫作、內部教學,都是「學→教→再學」的循環。       分享讓你不只是執行任務的人,而是能啟發他人的人。   成長引擎的燃料:持續反思與主動行動   許多打工仔以為職場進修就是「上課學新技能」,但若沒有反思,學過的知識會像沙灘上的字,被時間抹去。   打造成長引擎的關鍵,不是一次性努力,而是建立「可持續循環」的學習習慣。   試著用以下方式啟動引擎:   - 每天 15 分鐘學習新東西;   - 每週 15 分鐘回顧本週亮點與挑戰;   - 每月 15 分鐘分享你的收穫。  這 45 分鐘,將成為你與他人距離不斷拉開的分水嶺。   行動挑戰:打造屬於你的「成長公式」   寫下以下三句並填空:   1. 我未來 1 年最想強化的能力是___。   2. 我可以透過___學習與應用這項能力。   3. 我每週至少花___小時投資在自己身上。   貼在你的桌上,讓它時刻提醒你:成長不是階段挑戰,而是職場駭客的日常設定。   ...

【職場 Hacker】停止被動培訓:打造自主成長的職場學習力 

在過去的企業文化裡,學習往往是「公司安排」的事。   但在這個變化急速的時代,若你還等著被培訓,競爭力早已落後。   真正的職場 Hacker,不靠上課升級,而是擁有 「自主學習力」——一種能主動覺察需求、設定目標、行動反思、並持續優化的職場生存核心。   我學會「不被安排的學習」   Adrian剛進入顧問領域那幾年,他也像多數人一樣等待公司提供培訓機會。   但有次他被派去輔導一家科技公司,卻發現自己對 AI 應用完全陌生。那一刻他深感「知識差距」的壓力。   Adrian決定不等下一場課,而是主動去學。   他利用下班時間報名 網上課程、參加社群討論,甚至邀請工程師喝咖啡請教。   三個月後,他不僅完成顧問案,還因此開啟了自己專屬課程,成為公司內部第一批能做 AI 顧問轉型輔導的人。   那次經驗讓他明白:主動學習,是在變局中拉開距離的最強武器。   為甚麼要「自己學」?   根據多項國際企業調查,當代員工平均每 5 年就需重新培養新技能,但企業正式培訓的更新速度遠不及需求。   這意味著:若你只依賴外部訓練,職場壽命將越來越短。   自主學習能幫你做到三件事:   1. 即學即用,速度快      外部課程需要流程與預算,但自學可以隨時啟動。只要有清晰目標,你今天就能行動。   2. 量身訂製,準度高       沒有人比你更懂自己的弱點。與其上千人同一堂課,不如自己設計一堂「為我而設」的課。   3. 可持續積累,影響深      當學習變成日常,就會自行形成動能(Momentum)。       它不再是任務,而是一種持續更新的習慣。   打造「自主學習力」的四個步驟   1. 設定方向——從問題出發      別從「要學甚麼」開始,而要先問「我想解決甚麼」。       無論是報告難產、溝通卡關、流程效率低,都是學習靈感的起點。   2. 設立計劃——微量但穩定       你不需要一次報五堂課。       試著訂下 「每天 15 分鐘」規則:每天一篇文章、一段影片、一個操作練習。關鍵在於穩定。   3. 行動實踐——學用一體       在每次專案、簡報、或協作中,刻意應用新知。       知識若不落地,只會停留在筆記裡。   4. 定期反思——讓學習成為循環     每週花 10 分鐘問自己:       - 這週我學會了甚麼?       - 哪個做法效果最好?       - 下週想嘗試哪個新技能?       這就是「學習閉環」——讓成長成為自我驅動的系統。   實戰案例:從「等上課」到「找答案」   有一家零售企業,HR 注意到員工抱怨「培訓不夠」。   他們推動了名為「 Yes Learning 」的行動計劃:員工可在每週五下午 1 小時進行自選學習,主題可自定,最後分享心得。   三個月後,75% 的員工建立了個人學習地圖;同時,內部分享讓跨部門合作案例增加 2 倍。   結果證明:學習力強的團隊,不靠強制,而靠好奇。   行動挑戰:設計你的「職場學習方程式」   在筆記上寫下:   1. 我現在最困擾的問題是___;   2. 我能通過___(平台/導師/實驗)學習解決它;   3. 我每天願意花___分鐘行動。   這個公式,將是你擺脫被動、啟動自驅成長的開關。   ...

季節理財:MPF適時調整才能保值增值(下)

上文提到強積金(MPF)就像日常生活中的衣着一樣,既是必需品,也需隨着時間和環境變化而適時調整。就像衣櫃裡的衣服會因季節轉換而更換,MPF投資組合也應根據人生階段與風險偏好進行優化。不是為了追逐潮流,而是為了確保它始終適合當下的需求,適時轉換「新裝」以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 但之後都要懂得「襯衫」!即是要去辨析:如何判斷組合是否需要調整?想像一下衣櫃清點的過程:檢查每件衣服是否還合身、是否適合當季天氣。MPF管理同樣如此!但也沒有永恆的最佳選擇,只有最適合當前情境的配置。就像穿衣風格會隨年齡變化,投資策略也應跟隨人生軌跡調整: 定期檢視變相就是關鍵,就像每年換季時整理衣櫃一樣。至少每年一次,評估MPF組合是否仍匹配風險承受能力與人生目標。市場環境會變,個人需求及目標也會變,及時調整才能避免「穿錯衣服」導致不適。 最終,MPF管理的精髓不在於選最熱門的基金,而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生活節奏的組合。就如穿衣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舒適自如。當你下次整理衣櫃時,不妨順便登入「強積金基金平台」,檢查組合是否需要微調,為未來的退休生活奠定更堅實的基礎。畢竟,衣着影響外在形象,MPF則關乎內在的財務自由。 ...

中學生體驗科技物流    啟發生涯規劃

提到物流行業,或許仍停留在「大隻佬們在汗流浹背地搬運」的勞動畫面,然而,一次的倉庫參觀,改變了學生們的既定觀念,智能化的流程讓他們意識到,物流早已不再單純依賴人力。 為讓中學生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強項、探索未來的職業方向,並充分發揮其潛能,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聯同 本土電商物流公司e+Solutions(ePlus),企校合作,讓高中生們走出教室,親身體驗智能物流倉庫的運作,拓寬學生視野,並將課堂所學的 STEM 知識與產業應用連結起來。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校長 梁卓勳​博士 分享:「學生們親眼目睹了如何把智能科技應用在倉儲空間,不僅提高了貨物存取的便利性,更節省了大量人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最為驚訝的,是能夠自動運送整個貨架的機械人。學生能理解自動化系統和數據分析的實際應用,由商品送到倉庫開始,所有商品都通過機器掃描,有詳細的數據紀錄。而這些數據存儲入電腦之後,又借助科技進行分析和分類,使得所有商品的數據一目了然。此外,能夠掃描量度貨品尺寸和重量的機器,讓學生見識到科技的先進應用。令我們的學生連連驚歎, 並對AI和自動化系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面對 AI 科技應用日趨成熟的時代,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早已積極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認識。學校特別設立了配備 3D 打印機、機械人及 AI 鏡頭等先進設備的「科研館」,並開設了涵蓋編程、人工智能及電腦繪圖的常規課程。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研比賽,以提供更具挑戰性的學習機會。例如,學生們參加了由香港電腦教育學會舉辦的Robomaster比賽, InnoBOT亞太區STEM/AI科技創新挑戰賽,以及數智競技機技人大賽。透過這些課程和活動,學生能夠全面理解科技的應用,並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梁校長 指出在參觀過程中,學生能夠連結資訊科技方面的知識。例如,倉庫充分運用了電子化系統,配備人工智能功能的機器能根據指示,搬運整個架子的貨物到指定工作站,並根據商品數據提示員工將商品放在最佳的儲存位置。這種流程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讓學生們明白科技如何在實際運作中發揮作用。 培育新世代人才 重視批判思維與創造力 在推動科技教育的同時,梁校長亦兼顧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跨學科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新世代人才必備的技能。在AI可以處理大量數據和執行重複性任務的情況下,人類需要具備分析和評估信息的能力,以做出明智的決策。這不僅包括對數據的理解,還涉及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從而能夠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創造力將成為不可或缺的資產。AI在執行特定任務上表現出色,但在創新和獨特思維方面仍然有限。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能夠提出新穎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將是未來職場中區別人類與機器的重要因素。 跨學科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都開始融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鼓勵學生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建立聯繫,能夠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問題,並在多變的環境中靈活應對。 實地體驗啟發職涯規劃   校企合作開拓新機遇 親身體驗智能物流的運作後,許多學生對未來的學術及職業道路有了更具體的想法。他們對物流行業的高科技應用和自動化流程表現出濃厚興趣,並意識到相關技能在未來職場的重要性。不少學生表示,希望深入學習資訊科技和數據分析相關課程,考慮未來投身物流管理、科技編程或工商管理等領域,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 此次參觀活動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校外學習,更開啟了企校合作的新篇章。校方表示,非常期待未來能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實習或工作坊等深度計劃,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 ...

【發財立品】照顧者經濟:銀髮市場的隱形推手

當我們談論銀髮經濟時,市場往往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 那就是將其簡化為高齡人口的消費市場。然而,真實的銀髮經濟生態遠比想象中更為複雜。基於在香港及大灣區長者服務領域多年的實踐經驗,筆者深刻領會到這個市場的成功密碼並非源於對長者本身的深度了解,而是對整個決策生態系統的準確洞察。 照顧者才是真正的市場樞紐 照顧者,無論是家庭成員、專業護理人員還是社區服務人員,他們才是真正的市場樞紐。品牌要在銀髮經濟中突圍,首先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購買決策權與使用者並非同一人。子女替父母購買營養品、配偶為伴侶選擇助行器、護理員代表長者挑選日用用品等等,這些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因此,品牌定位的第一步,應該是建立「多角色價值對應系統」。這不是簡單的「老幼共享」訊息,而是需要為每個決策者角色設計專屬的價值主張。長者追求的是尊嚴感與獨立性,照顧者尋求的是心理安寧與實際便利,而購買決策的旁觀者(如醫療專業人士)關注的則是產品的科學依據與安全認證,品牌需要為這三個層面同時發聲。 照護食食品進入「情境適配」階段照顧及連繫各持份者 在產品層面,銀髮品牌應該超越功能導向,進入「情境適配」階段。一款產品不只是產品,它代表著使用者在家庭中的位置、照顧者的努力被認可的方式、以及整個家庭單位如何應對老齡化挑戰。以照護食食品為例,它的市場意義遠超過營養補充。 照護食象徵著家庭對長者飲食尊嚴的重視,是愛的物質表現形式。面對不同需要程度的長者群體對照護食的需求各異; 吞嚥困難,咀嚼能力減退,這些差異正是品牌細分策略的切入點。長者的尊嚴感、照顧者的心理安寧與實際便利、言語治療師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士關切的產品安全,照護食產品同時照顧及連繫剛才所提及到的三個層面。 銀髮市場需要「信任通道整合」建立「生活場景數據庫」 品牌的故事架構應圍繞「生活恢復」而非「缺陷彌補」展開,強調的是產品如何幫助長者維持日常尊嚴,情緒管理對身心理健康的重要,而不是突出其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渠道策略上,傳統的「線上線下整合」敘述已經顯得過時。銀髮市場需要的是「信任通道整合」; 那就是將經驗信任、專業信任與社群信任融為一體。實體通路應設計為「體驗教育中心」,而非傳統零售空間。在這些空間裡,照顧者可以與產品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獲得真實的使用培訓,而非單純的產品介紹。與醫療機構、長照單位、社區中心的合作,不應視為行銷活動,而應理解為生態系統構建的重要環節。每一次的產品講座、健康工作坊或使用示範,都是在建立品牌作為「可信賴的顧問」而非「商業推銷者」的形象。 數據應用在銀髮市場呈現出不同的應用邏輯。傳統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分析對銀髮市場的預測力有限,因為決策過程涉及多方主體與複雜的情感因素。更有效的做法是建立「生活場景數據庫」; 追蹤不同照顧者類型在面臨具體照護情境時的決策模式。職業照顧者與全職家庭照顧者的購買考量截然不同,長照機構的採購邏輯又異於個人消費。透過對這些細分場景的深入理解,品牌能夠設計出真正貼切的行銷訊息與產品配置。 銀髮經濟品牌成功並非來自單一的行銷手段 社交媒體策略應從「內容散佈」轉向「知識共享平台」。Facebook、微信和小红书等,在銀髮市場中的角色不僅是廣告投放渠道,更應成為照顧者經驗交流的據點。品牌可透過定期的專家問答、照護技巧分享、使用者故事呈現等方式,逐步建立社群黏著力。使用者生成內容尤其重要; 來自真實照顧者的親身分享,其信服力遠勝於任何官方宣傳。 情感行銷在銀髮經濟中的角色必須謹慎把握。真摯的家庭情感確實能觸動消費者,但過度渲染或虛偽的情感敘述會迅速被市場反彈。最有效的情感連結來自於品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展現的理解與同理心,這比任何節慶促銷都更能建立深層信任。 銀髮經濟的品牌成功並非來自單一的行銷手段,而是源於對整個生態系統參與者需求的全面理解,以及由此衍生的一致性價值傳遞。這要求品牌的每一個接觸點: 從產品設計、客服互動、社群經營到企業文化一一都能體現出對長者尊嚴與照顧者負擔的深度關懷。唯有建立這樣的系統性承諾,並在每一個接觸點貫徹實踐對長者尊嚴的關懷,品牌才能從銀髮經濟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長者與照顧者真正信賴的夥伴。 ...

【職場 Hacker】閱讀力爆發:為何 AI 時代,更需要人類閱讀? 

在這個幾乎人人都問 ChatGPT 的時代,知識傳遞的速度是前所未有地快。 但也正因如此,「閱讀」重新變得珍貴——因為它不是獲取資訊的動作,而是讓我們「學會思考」的過程。 AI 可以幫你寫出答案,但唯有人能判斷哪個才是對的。 這一代,懂讀書的人反而更稀有 「你上一次完整看完一本書,是甚麼時候? 」 這不是責備的問題,而是一個觀察:我們的閱讀方式正在被螢幕重塑。 我們滑 YouTube、看 Reels、聽 Podcast,資訊多得令人喘不過氣。 短片內容的確提供靈感與快感,卻往往讓人習慣於「吸收碎片」,而不是「深化理解」。 「閱讀」,則是另一種節奏——它訓練我們慢下來、理解邏輯、連結概念,這些正是 AI 做不到的深層思考力。 「越快的世界,越需要慢讀的腦。」 AI 懂回答,人卻要懂提問 。 AI 最大價值是幫我們節省查資料的時間,而不是取代人類的思考。 真正有競爭力的職場人,不是會問 ChatGPT 幾個好問題,而是能從閱讀中「學會如何提問」。 當你大量接觸書本思維時,就會吸收不同學科理7的結構方式——心理學教你解釋人性,經濟學讓你理解選擇,故事書啟動你的想像。 閱讀的價值,不在資訊量,而在「跨界連結」;那是 AI 無法模擬的創意火花。 機器能回答問題,但只有人能創造問題。閱讀,就是培養「提問智慧」的疆界。 閱讀是職場 Hacker 的腦內訓練 作為職場 Hacker,閱讀不只是興趣,而是必修課。 因為每一本書,其實都是一套「思維系統」。 書讓我們模擬不同情境,預演挑戰、思考策略。 所以,閱讀從來不是被動吸收,而是最真實的腦力鍛煉。 如何啟動你的閱讀計劃 1. 設定學習主題,不求多,只求深 例如:AI 、心理學、領導力。選一個月一主題,深入閱讀一到兩本書。2. 搭配「AI 共讀」模式 例如用 ChatGPT 幫你歸納重點、延伸觀點,再自己整理心得。 AI 是夥伴,不是替代品。3. 每週輸出一次 辦公室分享、一篇 LinkedIn 短文,或與朋友交流心得。 讀而不說,知識會被動沉澱。 未來屬於會閱讀的人在 AI 浪潮下,資訊門檻被打破,思考門檻卻更高。當其他人忙著搜索答案,你要練習創造及發問問題;當多數人追求快知識時,你要堅持深度學習。 閱讀,不只是學會內容,而是學會看見世界的底層邏輯。今天多讀一頁,明天多一種選擇。 閱讀力,正是 AI 時代最具人性的競爭力。行動挑戰 Action Challenge:今天開始,用 15 分鐘讓大腦「脫機」:關掉通知、打開一本書——不為完成,而為沉浸。因為在知識稀缺的年代,「讀書的人」創造機會;在知識過剩的年代,「思考的人」創造未來。 ...

【IT事務所】AI瀏覽器大戰:數位入口的未來爭霸

人工智能(AI)的迅猛發展將瀏覽器從單純的網頁檢索工具轉變為智慧化、個人化的數位入口。AI瀏覽器大戰席捲全球科技巨頭與新興公司, 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Apple Safari、Perplexity Browser Comet、Open AI的ChatGPT Browser Atlas, 以及其他玩家如Arc和Opera, 紛紛將AI技術融入瀏覽器, 試圖重新定義用戶體驗並搶佔市場主導地位。 AI瀏覽器大戰的背景傳統瀏覽器專注於快速載入網頁、書籤管理與安全性防護, 然而生成式AI(如ChatGPT、Grok、Llama)的興起改變了用戶期待。瀏覽器不再只是被動工具, 而是成為能提供即時翻譯、內容摘要、個人化推薦與複雜問題解答的智慧助手。科技企業正將瀏覽器定位為AI驅動的數位入口, 試圖成為用戶與網路互動的核心。 數據是這場戰爭的另一焦點。瀏覽器作為用戶與網際網路的橋樑, 掌握大量行為數據, 這些數據對於訓練AI模型、精準廣告與打造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因此, 這場競爭不僅關乎技術創新, 還涉及對用戶數據控制權的爭奪。 主要競爭者與其AI策略Google Chrome:AI生態霸主Google Chrome憑藉全球最高市佔率與Google的AI技術優勢, 整合Gemini模型, 提供即時網頁摘要、智慧搜尋建議與圖像分析功能, 例如Chrome的「Tab Organizer」利用AI自動分類標籤頁, 優化多任務管理; Google Lens支援圖像搜尋與文字識別。Google的優勢在於其搜尋引擎與雲端生態的無縫整合, 但隱私爭議與數據收集疑慮可能削弱用戶信任。 Microsoft Edge:企業AI的領跑者Microsoft Edge透過深度整合Copilot(基於OpenAI技術)在AI瀏覽器市場脫穎而出。Copilot作為內建AI助手, 可在側邊欄提供即時回答、生成內容或協助撰寫郵件。Edge特別針對企業用戶, 支援自動生成會議筆記與分析網頁商業數據。Microsoft的Windows生態整合是其優勢, 但市佔率落後Chrome, 且部分功能需Microsoft 365訂閱, 限制免費用戶。 Apple Safari:隱私至上的AI體驗Safari以隱私保護為核心, 透過Apple Intelligence提供高效AI功能, 如「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利用AI阻止跨網站追蹤, 並支援智慧搜尋與網頁摘要。Apple的策略是將AI處理本地化, 減少雲端依賴, 提升隱私安全; 然而, Safari的封閉生態僅限Apple設備, 限制其市場擴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