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Career counselling, advice and guidance

梁偉峯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Search Article

【IT事務所】全球科技巨頭裁員潮:背後的啟示與未來展望

在2025年, 全球科技產業彷彿陷入一場無聲的風暴。根據Layoffs.fyi的追蹤數據, 今年前十個月, 已有超過587家科技公司宣布裁員, 影響高達177,097名員工, 平均每天約584人失業。 從矽谷的巨頭到歐亞的創新企業, 這波裁員潮不僅重創了個人職業生涯, 更暴露了科技業在AI浪潮與經濟壓力下的脆弱性。Meta、Microsoft、Intel等龍頭企業的行動, 宛如警鐘, 提醒我們:繁榮背後隱藏著深刻的轉型陣痛。 2025年的科技裁員並非孤立事件, 而是延續2024年的趨勢, 總規模已超過2024年的111,500人。 根據TechCrunch的全面清單, 今年二月達到高峰, 單月裁員逾16,000人。 以下是幾個代表性案例: – Intel:作為半導體巨擘, 今年四月宣布裁員21,000人(佔全球員工20%), 七月進一步擴大至製造部門的15-20%, 總計影響約24,000人。 這是新任CEO Lip-Bu Tan上任後的激進重組, 旨在應對銷售下滑與技術落後。 – Microsoft:全年累計裁員15,000人, 其中五月6,500人(佔全球員工3%), 七月9,000人, 涵蓋銷售、Xbox與工程團隊。 儘管公司營收創新高, 但AI投資壓力促使其精簡中層管理。 – Meta:一月起裁員3,600人(5%員工), 十月再減600人於AI基礎設施單位。 CEO Mark Zuckerberg強調, 這是為了加速淘汰「低績效者」並專注AI。 – Amazon:全年裁員14,000人, 主要影響AWS雲端、設備與HR部門。 這延續了自2022年以來的27,000人減員浪潮。 其他如Google(十月裁100多名雲端設計師)、Salesforce(二月1,000人、五月更多客戶支援角色)、HP(二月2,000人)與HPE(三月2,500人)等, 也紛紛加入行列。 全球範圍內, 歐洲的Siemens(三月5,600人)與亞洲的ByteDance(七月TikTok團隊)亦受波及, 顯示這是跨洲的系統性危機。 這波裁員的根源, 可歸納為兩大因素:經濟不確定性與AI驅動的結構轉型。首先, 宏觀經濟壓力是催化劑。高利率、通脹與地緣政治(如美中貿易緊張)促使企業嚴控成本。Channel Insider分析指出, 2025年經濟頭風導致Intel、Microsoft與Lenovo等公司透過裁員節省數十億美元運營費用, […] ...

【IT事務所】AI瀏覽器大戰:數位入口的未來爭霸

人工智能(AI)的迅猛發展將瀏覽器從單純的網頁檢索工具轉變為智慧化、個人化的數位入口。AI瀏覽器大戰席捲全球科技巨頭與新興公司, 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Apple Safari、Perplexity Browser Comet、Open AI的ChatGPT Browser Atlas, 以及其他玩家如Arc和Opera, 紛紛將AI技術融入瀏覽器, 試圖重新定義用戶體驗並搶佔市場主導地位。 AI瀏覽器大戰的背景傳統瀏覽器專注於快速載入網頁、書籤管理與安全性防護, 然而生成式AI(如ChatGPT、Grok、Llama)的興起改變了用戶期待。瀏覽器不再只是被動工具, 而是成為能提供即時翻譯、內容摘要、個人化推薦與複雜問題解答的智慧助手。科技企業正將瀏覽器定位為AI驅動的數位入口, 試圖成為用戶與網路互動的核心。 數據是這場戰爭的另一焦點。瀏覽器作為用戶與網際網路的橋樑, 掌握大量行為數據, 這些數據對於訓練AI模型、精準廣告與打造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因此, 這場競爭不僅關乎技術創新, 還涉及對用戶數據控制權的爭奪。 主要競爭者與其AI策略Google Chrome:AI生態霸主Google Chrome憑藉全球最高市佔率與Google的AI技術優勢, 整合Gemini模型, 提供即時網頁摘要、智慧搜尋建議與圖像分析功能, 例如Chrome的「Tab Organizer」利用AI自動分類標籤頁, 優化多任務管理; Google Lens支援圖像搜尋與文字識別。Google的優勢在於其搜尋引擎與雲端生態的無縫整合, 但隱私爭議與數據收集疑慮可能削弱用戶信任。 Microsoft Edge:企業AI的領跑者Microsoft Edge透過深度整合Copilot(基於OpenAI技術)在AI瀏覽器市場脫穎而出。Copilot作為內建AI助手, 可在側邊欄提供即時回答、生成內容或協助撰寫郵件。Edge特別針對企業用戶, 支援自動生成會議筆記與分析網頁商業數據。Microsoft的Windows生態整合是其優勢, 但市佔率落後Chrome, 且部分功能需Microsoft 365訂閱, 限制免費用戶。 Apple Safari:隱私至上的AI體驗Safari以隱私保護為核心, 透過Apple Intelligence提供高效AI功能, 如「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利用AI阻止跨網站追蹤, 並支援智慧搜尋與網頁摘要。Apple的策略是將AI處理本地化, 減少雲端依賴, 提升隱私安全; 然而, Safari的封閉生態僅限Apple設備, 限制其市場擴張。 […] ...

【IT事務所】AI 如何預測及對抗超強颱風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 超強颱風的頻率和強度正逐漸增加, 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如颶風、暴雨、洪水和風暴潮。傳統氣象預測方法雖然有效, 但往往受限於計算複雜度和時間延遲。近年來, 人工智能(AI)的崛起為颱風預測和災害應對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能夠處理海量數據、提升預測準確率, 並輔助決策過程。 AI 技術主要透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模型, 從歷史氣象數據、衛星影像、雷達觀測和自動遙測系統中提取模式, 從而預測颱風的形成、路徑、強度、規模和形狀, 與傳統數值預報模型相比, AI 模型不僅計算速度更快, 還能處理更複雜的非線性關係, 提高預測的可靠性, 例如谷歌 (Google) 開發的GraphCast模型, 能夠在氣候變遷時代下更準確地捕捉颱風系統的複雜性, 利用歷史數據訓練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該模型生成多種可能情境, 遠超傳統方法的效率。另一項研究顯示, AI在預測熱帶氣旋時, 能夠整合衛星、氣象和海洋數據, 預測快速增強(Rapid Intensification), 這是傳統模型的弱點。 在亞洲地區, 台灣中央氣象署(Central Weather Administration)已採用AI軟體來預測颱風路徑。該軟件透過學習歷史天氣數據, 分析氣象系統的因果關係, 能夠快速生成預測結果, 例如在2024年颱風「貝碧嘉」逼近時, 台灣氣象單位使用AI提升了路徑預測的精準度, 準確率比傳統模型高近20%。 分析顯示, 這得益於AI如NVIDIA支援的軟體, 能夠處理數百個天氣變量, 僅需幾分鐘完成預測, 特別適用於西太平洋颱風季節。 香港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也積極探索AI應用, 自2024年起評估多款模型, 包括華為的Pangu-Weather。 2025年, 天文台表示AI預測已超越傳統方法, 並計劃擴大使用以預測極端天氣, 如颱風「悟空」事件中, AI模型預測了更偏西的路徑, 結果比傳統電腦模型更接近實際情況。 分析Pangu-Weather:這款模型由華為開發, […] ...

【IT事務所】發展數字教育的意義與策略

數字教育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 提供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已成為全球教育革新的核心趨勢。本文重新整理數字教育的意義、挑戰與策略, 將重點整合為清晰的段落, 並融入具體例子以闡述觀點, 旨在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數字教育的意義與挑戰促進教育公平並提升可及性, 卻面臨數字鴻溝。數字教育通過在線平台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 讓偏遠地區的學習者也能接觸優質教育資源, 例如edX和Coursera提供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使非洲或亞洲偏遠地區的學生能學習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 然而, 數字鴻溝仍是挑戰, 許多地區缺乏穩定網絡或設備, 例如在印度農村, 部分學生因無智能手機而無法參與在線學習, 凸顯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實現個性化學習, 但需解決學習動機問題。數字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技術, 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體驗, 例如Duolingo通過分析用戶的學習進度, 調整語言練習的難度和內容, 提升學習效率; 然而, 在線學習的靈活性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動力, 例如一些學生在無監督的情況下容易放棄課程, 顯示出維持學習動機的挑戰。 培養未來技能, 教師能力卻需提升。數字教育將編程、數據分析等技能融入課程, 幫助學生為數字化時代的職場做準備, 例如Scratch平台讓兒童通過遊戲化方式學習編程, 培養邏輯思維; 然而, 許多教師缺乏數字工具的使用經驗, 例如不熟悉如何操作Google Classroom, 導致教學效果受限, 凸顯教師培訓的迫切需求。 數字教育的發展策略建設數字基礎設施並推廣混合式學習。穩定的網絡和設備是數字教育的基礎, 政府和企業應合作改善基礎設施, 例如肯尼亞的“Digital Literacy Programme”為學校提供平板電腦和網絡連接, 確保學生參與數字學習。同時, 混合式學習結合線上理論與線下實踐, 能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加拿大的一些學校讓學生在線學習歷史課程, 課堂則進行小組討論, 促進深入理解。 加強教師培訓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教師需接受系統性培訓以掌握數字工具和在線教學技巧, 例如南韓的教師進修計劃要求教師學習如何使用Naver Whale等平台, 提升課堂互動性。此外,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可優化學習體驗, 例如中國的VIPKid利用AI分析學生英語發音, 提供即時反饋, […] ...

【IT事務所】吹哨者法例及保障:從「藥倍安心」請槍事件談起

近日, 香港爆發的「藥倍安心」(Medisafe)爭議事件, 再次將「吹哨者」(whistleblower)的角色推上風口浪尖。這宗事件源於聖保羅男女中學中四學生潘浠淳聲稱自行研發的人工智慧醫療平台「藥倍安心」, 憑此奪得多項本地及國際創科獎項; 然而,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鄭曦琳(Hailey)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質疑潘同學涉嫌「請槍」——即委託美國公司AI Health Studio開發平台, 而非原創作品。鄭曦琳的揭發引發廣泛討論, 但隨之而來的是她遭受嚴重滋擾, 包括身份被盜用、被誣衊為性工作者, 甚至有人身安全威脅。這不僅暴露了學術誠信問題, 更凸顯了吹哨者在揭露不當行為時所面臨的風險與缺乏保障。本文將以此事件為切入點, 探討吹哨者法例及保障, 加入多宗著名案例(如Enron財務醜聞及太空梭爆炸事件), 並分析其道德價值及重要性。 吹哨者是指在組織內部或外部發現違法、不道德或危害公眾利益的行為, 並主動揭露的人士。他們往往是公司員工、政府官員或專業人士, 透過舉報來防止更大損害; 吹哨者經常面臨報復, 如解僱、法律訴訟、社交孤立甚至生命威脅。因此, 許多國家已立法提供保護。 在全球範圍內, 美國的《吹哨者保護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1989)是經典範例, 保障聯邦員工免受報復, 並提供保密及補償機制。歐盟的《吹哨者保護指令》(EU Whistleblower Directive, 2019)要求成員國建立舉報渠道, 涵蓋公私部門。台灣於2025年7月22日正式施行《公益揭弊者保護法》, 提供工作權保障、身分保密、人身安全保護及責任減免四大機制, 舉證責任倒置, 讓揭弊者無後顧之憂。 反觀香港, 吹哨者保障相對薄弱。目前並無專門法例, 僅靠零散條文如《僱傭條例》禁止僱主因員工作供而解僱, 或《防止賄賂條例》保密舉報者身份, 但這些規定不足以涵蓋全面報復, 例如社交媒體滋擾或私人報復。多年來, 立法會議員及民間團體呼籲制定專法, 例如參考國際標準, 設立獨立舉報機構及反報復罰則。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曾指出, 若吹哨人不受保障, 公眾知情權及利益亦難以維護。在「藥倍安心」事件中, 鄭曦琳作為吹哨者, 雖揭露了可能涉及的學術欺詐及資源分配不公, 但卻面臨身份盜用及誹謗, 凸顯香港法例的空白。 吹哨者的貢獻往往改變歷史, 以下是幾宗全球及本地相關案例, 展示他們的勇氣與代價: 愛德華·史諾登(美國,2013):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承包商史諾登, […] ...

【IT事務所】如何使用AI對抗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事件如颶風、洪水和熱浪因氣候變化而日益頻繁, 人工智能(AI)正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工具。AI通過數據分析、實時響應和長期規劃, 幫助人類預測災害、優化應對並適應氣候變化。 ...

【IT事務所】Manus將總部轉至新加坡的啟示

在2025年7月, 中國AI初創企業Manus AI宣布將其全球總部從中國遷移至新加坡, 這一舉動迅速引發全球科技界的關注。Manus AI以開發通用AI代理(AI agent)聞名, 自今年3月推出邀請制版本以來, 便在AI社區中嶄露頭角, 被視為中國AI領域的潛力新星; 然而, 這次總部遷移不僅涉及地理位置的變化, 還伴隨著中國團隊的大幅裁員和業務調整, 凸顯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科技企業的生存困境。 ...

【IT事務所】推動企業AI管治:面對員工AI使用增加的策略

在當今數位化時代, 人工智慧(AI)已成為企業運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ChatGPT、Gemini等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 企業員工越來越頻繁地使用AI來提升生產力、優化決策和創新業務流程; 然而, 這種快速採用也帶來了風險, 包括資料隱私洩露、倫理問題、偏見放大以及合規挑戰。根據近期調查, 超過70%的企業表示員工已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AI工具, 這凸顯了建立強健AI管治框架的迫切性。本文將探討如何在企業中推動AI管治, 並透過實際例子說明其實施方式, 幫助企業在擁抱AI的同時確保可持續發展。 ...

【IT事務所】AI如何對數字經濟作出貢獻

人工智能(AI)作為當今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 正在深刻改變數字經濟的格局。通過提升效率、優化資源分配、創造新商業模式以及推動創新, AI為企業、政府和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數字經濟以數據為核心, 而AI的強大數據處理能力使其成為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關鍵引擎。以下將詳細探討AI對數字經濟的貢獻, 並列舉多個成功案例來說明其實際應用。 ...

【IT事務所】智慧轉型新時代 :企業如何選擇合適AI提升競爭力

企業在選擇AI以提升競爭力時, 必須先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 例如零售業者如Sephora導入AI客服聊天機器人, 能全天候自動回應客戶查詢、協助訂單追蹤及預約服務, 顯著提升顧客滿意度與服務效率。製造業則可透過AI進行預測性維護, 例如某電器維修公司利用AI自動分析故障類型與預測維修所需資源, 將設備停機時間降低約40%; 而傳統紡織業如和明紡織, 則運用AI進行布料數位化與樣式辨識, 將設計與樣品流程從數週縮短至數天, 大幅提升市場反應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