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Career counselling, advice and guidance

Editor Choice

逆境中的突圍:餐飲與企業的創新啟示

近年香港經濟環境持續承壓,市場波動與消費信心疲弱,成為各行各業的共同挑戰。筆者早前出席一個中小企聚會,得悉一項對本地企業經營者或高管的調查調查,指出逾一半(54.6%)受訪者認為2025上半年市場正處於波動或需求放緩的階段,更有22.7%直言行業已步入「收縮期」。展望2026年,近五成(45.5%)高管認為企業將面臨輕微下滑至重大挑戰,僅有36.4%抱持「溫和好轉」的期望。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餐飲業首當其衝。從《海皇粥店》到《大班麵包西餅》,這些伴隨港人數十年的品牌,相繼在逆境中劃下句號。業界普遍認為,他們難以跟上轉型腳步,未能與新世代消費者建立連結,加上高昂租金與北上消費熱潮,最終失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興起的「網紅烘焙店」如嘉多娜、Bakehouse等,它們憑藉創新口味、打卡體驗與社交媒體聲量,成功吸引新一代消費者,印證了「特色效應」在當下的重要性。 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較早前所言:「鬥平未必是出路,消費者更講求體驗。」這句話在當下尤其切中要害。無論是「Espresso加橙汁」還是「茅台拿鐵」,都是透過創意組合,創造話題與體驗。這提醒我們:固步自封的企業難逃淘汰,而勇於創新的品牌才能突圍。 根據同一份調查,27.3%高管將「策略性成本管理」與「市場拓展與銷售增長」視為2026年的首要任務。這反映出企業一方面需要精打細算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必須積極探索新機會。筆者結合觀察與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啟示: 總結來說,經濟逆境固然為企業帶來壓力,但同時也迫使我們思考如何升級轉型。無論是餐飲業還是科技企業,唯有持續創新、精準洞察市場,才能把挑戰化為契機,打造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必需品」。 ...

【IT事務所】吹哨者法例及保障:從「藥倍安心」請槍事件談起

近日, 香港爆發的「藥倍安心」(Medisafe)爭議事件, 再次將「吹哨者」(whistleblower)的角色推上風口浪尖。這宗事件源於聖保羅男女中學中四學生潘浠淳聲稱自行研發的人工智慧醫療平台「藥倍安心」, 憑此奪得多項本地及國際創科獎項; 然而,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鄭曦琳(Hailey)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質疑潘同學涉嫌「請槍」——即委託美國公司AI Health Studio開發平台, 而非原創作品。鄭曦琳的揭發引發廣泛討論, 但隨之而來的是她遭受嚴重滋擾, 包括身份被盜用、被誣衊為性工作者, 甚至有人身安全威脅。這不僅暴露了學術誠信問題, 更凸顯了吹哨者在揭露不當行為時所面臨的風險與缺乏保障。本文將以此事件為切入點, 探討吹哨者法例及保障, 加入多宗著名案例(如Enron財務醜聞及太空梭爆炸事件), 並分析其道德價值及重要性。 吹哨者是指在組織內部或外部發現違法、不道德或危害公眾利益的行為, 並主動揭露的人士。他們往往是公司員工、政府官員或專業人士, 透過舉報來防止更大損害; 吹哨者經常面臨報復, 如解僱、法律訴訟、社交孤立甚至生命威脅。因此, 許多國家已立法提供保護。 在全球範圍內, 美國的《吹哨者保護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 1989)是經典範例, 保障聯邦員工免受報復, 並提供保密及補償機制。歐盟的《吹哨者保護指令》(EU Whistleblower Directive, 2019)要求成員國建立舉報渠道, 涵蓋公私部門。台灣於2025年7月22日正式施行《公益揭弊者保護法》, 提供工作權保障、身分保密、人身安全保護及責任減免四大機制, 舉證責任倒置, 讓揭弊者無後顧之憂。 反觀香港, 吹哨者保障相對薄弱。目前並無專門法例, 僅靠零散條文如《僱傭條例》禁止僱主因員工作供而解僱, 或《防止賄賂條例》保密舉報者身份, 但這些規定不足以涵蓋全面報復, 例如社交媒體滋擾或私人報復。多年來, 立法會議員及民間團體呼籲制定專法, 例如參考國際標準, 設立獨立舉報機構及反報復罰則。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曾指出, 若吹哨人不受保障, 公眾知情權及利益亦難以維護。在「藥倍安心」事件中, 鄭曦琳作為吹哨者, 雖揭露了可能涉及的學術欺詐及資源分配不公, 但卻面臨身份盜用及誹謗, 凸顯香港法例的空白。 吹哨者的貢獻往往改變歷史, 以下是幾宗全球及本地相關案例, 展示他們的勇氣與代價: 愛德華·史諾登(美國,2013):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承包商史諾登, […] ...

“Financial business partnering essential to navigating uncertainty” says CIMA

CIMA launches Business Resilience Toolkit to help businesses navigate 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risk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CIMA) has launched its Business Resilience Toolkit. Designed to support finance professionals and business leaders in building resilience amid 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challenging conditions. As economic uncertainty becomes a defining feature of the 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 […] ...

【Aha Moment】狗隻領導學:從支配到冷靜自信

狗隻天生會跟隨領袖,然而,在許多人與狗的相處模式中,常見的領導方式不外乎兩種極端:支配或寵溺。然而,這兩種方式往往無法真正有效地與狗建立起健康的領導關係。 兩種常見的領導模式:支配與寵溺第一種模式是「支配」,也就是透過比狗隻更兇、更威風、聲音更大聲,甚至帶有恐嚇的語氣,強迫牠們聽話。這種方式基於權威和恐懼,試圖建立一種單方面的控制關係。 第二種模式則截然相反,是「寵溺」。凡事都遷就、滿足狗隻的要求,讓牠們隨心所欲。這種放縱的相處模式,雖然看似充滿愛意,卻讓狗隻缺乏界限感,最終導致牠們無法理解誰才是真正的領袖。事實上,這兩種極端模式都無法真正好好地管理一隻狗。 狼群理論的演變與Cesar Millan的啟示在1940年代的狗隻領袖理論中,曾有一種「狼群理論」盛行。當時人們認為,支配和階級制度是決定狗隻跟隨哪個領袖的關鍵。他們相信,狗會自然地順從階級較高、更具支配性的人。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觀點被發現並非完全準確。研究和實踐證明,狗隻最順從的並非最具支配性的人,而是那些具備「冷靜能量」的領袖。 在狗隻訓練界,Cesar Millan是一位極具盛名的人物。他常常強調,一個好的狗隻訓練員,其核心特質在於是否擁有「冷靜而富自信的能量」。 自身的體會:冷靜自信才是關鍵作者在飼養愛犬花生後,對這個領導學理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發現,無論是寵愛或責罵,都無法讓花生真心跟隨。反之,當他展現出冷靜的能量,並以自信、肯定的語氣發出指令時,花生才最願意聽從。 這個經驗帶來了一個重要的「Aha Moment」:時代真的已經不同了。在領導狗隻時,我們所需要的不再是攻擊性和階級性,而是冷靜和自信。 結論這種冷靜而自信的領導方式,不僅適用於狗隻,更值得我們反思在人際關係中。真正的領導力,並非來自於強勢的控制或無底線的遷就,而是來自於內在的平靜、堅定的自信以及清晰明確的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被尊重和信賴的領袖。 ...

How to Become a UX Designer in Hong Kong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Hong Kong has lagged behind several Asian cities when it comes to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ities like Singapore, Shenzhen, and Beijing have become centres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while Hong Kong has stayed aloof.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ough, this has started changing rapidly. In fact, the government has […] ...
Search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