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Career counselling, advice and guidance

Editor Choice

【職場資訊】物管行業中的化危為機

物業管理行業面臨著多樣化且日益複雜的危機,這些危機不僅影響住戶的安全與生活質素,亦可能對物業價值造成損失。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社會不斷進步,物管人員具備前瞻性的危機管理能力,才能在突發事件中化危為機,提升管理效能。常見的危機類型包括自然災害(如颱風、水浸)、火災、設備故障、公共安全事件(如暴力、偷竊)及傳染病疫情等。這些危機的出現往往是突發的,例如在打颱風時,出現嚴重水浸 / 塌樹,或設備故障出現暫停食水或電力供應。若應對不當,將導致住戶恐慌、財產損失甚至法律責任。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理事 林翔婷女士 ...

CIMA launches 2025 Cybersecurity Tool to help finance teams navigate risk, response, and remediation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CIMA) has launched the latest version of its CGMA Cybersecurity Tool, designed to help finance professionals tackle the growing threat of cyberattacks through robust risk management, response, and remediation strategies. As cyberattacks become more frequent, more sophisticated and costly – the average cost of a data breach is now […] ...

準時收工靠自己!Python「自動化」絕招幫你踢走 OT!

機器學習及數據科學總是離不開 Python 編程語言。根據 TIOBE 的指數顯示,Python 編程語言已在 2017 年成爲10 大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2019 年編程網站 StackOverflow 年度開發者調查訪問近 90000 位開發者,指出Python 亦是目前最受歡迎及增長最快的編程語言程式。以開發者而言,Python 作爲一款高階的編程語言,能夠在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AI)學習上發揮應用。有賴於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商業公司能夠提升競爭力和保持彈性。現時 Python 被普遍應用於網頁設計及自動化數據分析。 這篇文章將會講解 10 個 Python 最常見的商業應用。 Python 最常見的商業應用: 有興趣了解更多,可報名參加於2025年10月21日CPJobs x Xccelerate 舉辦嘅Lunch & Learn 活動,了解更多有關Unlock Explosive Business Growth with Data Analytics: A Python-Powered Masterclass 嘅知識,或到Xccelerate 網站了解更多。 ...

季節理財:MPF適時調整才能保值增值(上)

對許多上班族而言,每日的衣著選擇反映著季節變化與場合需求——夏天輕便清爽,冬天保暖厚重;見客戶時講究專業形象,日常辦公則傾向休閒得體。同樣地,強積金(MPF)作為退休儲備的重要一環,雖是長期投資,卻也需因應市場環境與人生階段作出相應調整。 市場如四季,投資需應變自2000年12月強積金制度實施以來,已超過25個年頭。不同時期的市場表現,猶如四季更迭,各有其鮮明特色: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穿搭上費盡心思,卻對MPF組合置之不理。筆者接觸的客戶與朋友中,不少人工作二十年來從未調整MPF配置,始終維持「全倉港股」的策略。結果,雖在早期享受市場紅利,近十年卻錯失了美股帶來的豐厚回報。 這好比衣櫃裡始終只有十年前流行的款式——當初或許時尚,如今卻已不合時宜。投資亦然,市場環境不斷變化,若組合始終不變,便可能錯失增值機會。 穩定不等於僵化 定期檢視是關鍵長期投資並非要求大家如潮流達人般頻繁更換策略,但絕不能「十年如一日」。專業建議是:每年至少檢視一次MPF組合,確保其符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與財務目標。至於如何配置資產、何時應進取或保守、不同年齡層適合什麼策略?我們將在下篇詳細探討。 ...

自由職業的真相:KOL的光環背後

在數位科技與社交媒體全面滲透的時代,年輕人對職涯的想像也在快速轉變。螢幕上的KOL與YouTuber展現着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似乎能以創意與熱情換取財富與掌聲,成為許多人嚮往的職業選擇。社交平台則不斷以「勇敢追夢」、「活出自我」等勵志口號,塑造一個看似充滿希望的前景。然而,這條道路的背後遠比表面的華麗來得複雜與艱辛。 無可否認,社交媒體確實打開了新世代的可能性。它打破資源與階層的界限,讓青年能夠觸及多元的觀點與知識,並透過短片、直播或圖文內容降低傳播與學習的門檻。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個低成本展現自我與實現價值的舞台:創意作品能被看見、觀點能被回應,即時的互動更讓創作者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份正向迴響,往往成為驅使青年投身KOL或YouTuber行業的重要動力。 然而,社交平台上被放大的成功故事,往往忽略了真實的難題。許多人誤以為只要開啟鏡頭、拍幾段影片,就能輕鬆獲取名氣與收入。部分創作者甚至刻意營造奢華的生活方式,或宣稱「興趣能輕易變現」,讓這份職業看似充滿魔力。但實情是,那些看似輕而易舉的成功,背後往往仰賴穩固的家庭資源、人脈背景、稀有天賦,或長期累積的專業實力。這種選擇性呈現,很容易誤導青年,把極少數的成功經驗誤認為普遍可複製的模式。 真正能走到頂尖的位置,從來不是僅憑一腔熱情就能達成。許多人以為這份工作彈性高、時間自由,但卻忽略了背後龐大的付出與壓力。要創作出優質內容,創作者必須具備捕捉流行趨勢與受眾需求的洞察力,在同質化的市場中找到獨特的切入點,更需要高度的專業與持續的投入。從企劃、腳本、拍攝到後製,每一環節都耗時耗力。一段幾分鐘的短片,背後可能是數天的心血。許多創作者為了保持更新頻率,不得不日夜趕工,甚至放棄休假,只為避免被觀眾與平台演算法淘汰。 即便如此,能真正脫穎而出的人依然鳳毛麟角。數以萬計的創作者之中,能夠建立穩定收入與長期影響力的,始終只是極少數。他們往往經歷多年試煉,承受失敗與挫折,並兼具內容創作、經營管理、溝通協調、抗壓應變等多重能力,更需仰賴時機、平台政策與市場環境等外部條件。成功,遠不如社交媒體所描繪的單純。 因此,年輕人在考慮以KOL或YouTuber為職業時,必須保持理性。除了審慎評估自己的經濟狀況,考慮能否承受長期收入不穩,甚或無收入的挑戰外,也要思考機會成本:當同齡人逐步累積職場經驗,若日後再回頭走傳統職場道路,可能已落後數步。更重要的是,必須誠實檢視自己是否具備獨特的才華與持續創作的能力,這才是能否突圍而出的關鍵。 夢想值得追求,但若缺乏規劃與現實基礎,只會淪為沉重的負擔。青年在選擇道路時,不但要考量家庭背景與個人能力,更應結合長遠的職涯目標,並積極向前輩與導師請益。唯有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真正讓夢想成為推動前行的力量,而非壓垮自己的枷鎖。 ...
Search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