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Career counselling, advice and guidance

Search Article

Tag: 梁偉峯

【IT事務所】全球科技巨頭裁員潮:背後的啟示與未來展望

在2025年, 全球科技產業彷彿陷入一場無聲的風暴。根據Layoffs.fyi的追蹤數據, 今年前十個月, 已有超過587家科技公司宣布裁員, 影響高達177,097名員工, 平均每天約584人失業。 從矽谷的巨頭到歐亞的創新企業, 這波裁員潮不僅重創了個人職業生涯, 更暴露了科技業在AI浪潮與經濟壓力下的脆弱性。Meta、Microsoft、Intel等龍頭企業的行動, 宛如警鐘, 提醒我們:繁榮背後隱藏著深刻的轉型陣痛。 2025年的科技裁員並非孤立事件, 而是延續2024年的趨勢, 總規模已超過2024年的111,500人。 根據TechCrunch的全面清單, 今年二月達到高峰, 單月裁員逾16,000人。 以下是幾個代表性案例: – Intel:作為半導體巨擘, 今年四月宣布裁員21,000人(佔全球員工20%), 七月進一步擴大至製造部門的15-20%, 總計影響約24,000人。 這是新任CEO Lip-Bu Tan上任後的激進重組, 旨在應對銷售下滑與技術落後。 – Microsoft:全年累計裁員15,000人, 其中五月6,500人(佔全球員工3%), 七月9,000人, 涵蓋銷售、Xbox與工程團隊。 儘管公司營收創新高, 但AI投資壓力促使其精簡中層管理。 – Meta:一月起裁員3,600人(5%員工), 十月再減600人於AI基礎設施單位。 CEO Mark Zuckerberg強調, 這是為了加速淘汰「低績效者」並專注AI。 – Amazon:全年裁員14,000人, 主要影響AWS雲端、設備與HR部門。 這延續了自2022年以來的27,000人減員浪潮。 其他如Google(十月裁100多名雲端設計師)、Salesforce(二月1,000人、五月更多客戶支援角色)、HP(二月2,000人)與HPE(三月2,500人)等, 也紛紛加入行列。 全球範圍內, 歐洲的Siemens(三月5,600人)與亞洲的ByteDance(七月TikTok團隊)亦受波及, 顯示這是跨洲的系統性危機。 這波裁員的根源, 可歸納為兩大因素:經濟不確定性與AI驅動的結構轉型。首先, 宏觀經濟壓力是催化劑。高利率、通脹與地緣政治(如美中貿易緊張)促使企業嚴控成本。Channel Insider分析指出, 2025年經濟頭風導致Intel、Microsoft與Lenovo等公司透過裁員節省數十億美元運營費用, […] ...

【IT事務所】AI瀏覽器大戰:數位入口的未來爭霸

人工智能(AI)的迅猛發展將瀏覽器從單純的網頁檢索工具轉變為智慧化、個人化的數位入口。AI瀏覽器大戰席捲全球科技巨頭與新興公司, 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Apple Safari、Perplexity Browser Comet、Open AI的ChatGPT Browser Atlas, 以及其他玩家如Arc和Opera, 紛紛將AI技術融入瀏覽器, 試圖重新定義用戶體驗並搶佔市場主導地位。 AI瀏覽器大戰的背景傳統瀏覽器專注於快速載入網頁、書籤管理與安全性防護, 然而生成式AI(如ChatGPT、Grok、Llama)的興起改變了用戶期待。瀏覽器不再只是被動工具, 而是成為能提供即時翻譯、內容摘要、個人化推薦與複雜問題解答的智慧助手。科技企業正將瀏覽器定位為AI驅動的數位入口, 試圖成為用戶與網路互動的核心。 數據是這場戰爭的另一焦點。瀏覽器作為用戶與網際網路的橋樑, 掌握大量行為數據, 這些數據對於訓練AI模型、精準廣告與打造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因此, 這場競爭不僅關乎技術創新, 還涉及對用戶數據控制權的爭奪。 主要競爭者與其AI策略Google Chrome:AI生態霸主Google Chrome憑藉全球最高市佔率與Google的AI技術優勢, 整合Gemini模型, 提供即時網頁摘要、智慧搜尋建議與圖像分析功能, 例如Chrome的「Tab Organizer」利用AI自動分類標籤頁, 優化多任務管理; Google Lens支援圖像搜尋與文字識別。Google的優勢在於其搜尋引擎與雲端生態的無縫整合, 但隱私爭議與數據收集疑慮可能削弱用戶信任。 Microsoft Edge:企業AI的領跑者Microsoft Edge透過深度整合Copilot(基於OpenAI技術)在AI瀏覽器市場脫穎而出。Copilot作為內建AI助手, 可在側邊欄提供即時回答、生成內容或協助撰寫郵件。Edge特別針對企業用戶, 支援自動生成會議筆記與分析網頁商業數據。Microsoft的Windows生態整合是其優勢, 但市佔率落後Chrome, 且部分功能需Microsoft 365訂閱, 限制免費用戶。 Apple Safari:隱私至上的AI體驗Safari以隱私保護為核心, 透過Apple Intelligence提供高效AI功能, 如「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利用AI阻止跨網站追蹤, 並支援智慧搜尋與網頁摘要。Apple的策略是將AI處理本地化, 減少雲端依賴, 提升隱私安全; 然而, Safari的封閉生態僅限Apple設備, 限制其市場擴張。 […] ...

【IT事務所】AI 如何預測及對抗超強颱風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 超強颱風的頻率和強度正逐漸增加, 帶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如颶風、暴雨、洪水和風暴潮。傳統氣象預測方法雖然有效, 但往往受限於計算複雜度和時間延遲。近年來, 人工智能(AI)的崛起為颱風預測和災害應對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能夠處理海量數據、提升預測準確率, 並輔助決策過程。 AI 技術主要透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模型, 從歷史氣象數據、衛星影像、雷達觀測和自動遙測系統中提取模式, 從而預測颱風的形成、路徑、強度、規模和形狀, 與傳統數值預報模型相比, AI 模型不僅計算速度更快, 還能處理更複雜的非線性關係, 提高預測的可靠性, 例如谷歌 (Google) 開發的GraphCast模型, 能夠在氣候變遷時代下更準確地捕捉颱風系統的複雜性, 利用歷史數據訓練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該模型生成多種可能情境, 遠超傳統方法的效率。另一項研究顯示, AI在預測熱帶氣旋時, 能夠整合衛星、氣象和海洋數據, 預測快速增強(Rapid Intensification), 這是傳統模型的弱點。 在亞洲地區, 台灣中央氣象署(Central Weather Administration)已採用AI軟體來預測颱風路徑。該軟件透過學習歷史天氣數據, 分析氣象系統的因果關係, 能夠快速生成預測結果, 例如在2024年颱風「貝碧嘉」逼近時, 台灣氣象單位使用AI提升了路徑預測的精準度, 準確率比傳統模型高近20%。 分析顯示, 這得益於AI如NVIDIA支援的軟體, 能夠處理數百個天氣變量, 僅需幾分鐘完成預測, 特別適用於西太平洋颱風季節。 香港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也積極探索AI應用, 自2024年起評估多款模型, 包括華為的Pangu-Weather。 2025年, 天文台表示AI預測已超越傳統方法, 並計劃擴大使用以預測極端天氣, 如颱風「悟空」事件中, AI模型預測了更偏西的路徑, 結果比傳統電腦模型更接近實際情況。 分析Pangu-Weather:這款模型由華為開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