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IT事務所】Manus將總部轉至新加坡的啟示

在2025年7月, 中國AI初創企業Manus AI宣布將其全球總部從中國遷移至新加坡, 這一舉動迅速引發全球科技界的關注。Manus AI以開發通用AI代理(AI agent)聞名, 自今年3月推出邀請制版本以來, 便在AI社區中嶄露頭角, 被視為中國AI領域的潛力新星; 然而, 這次總部遷移不僅涉及地理位置的變化, 還伴隨著中國團隊的大幅裁員和業務調整, 凸顯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科技企業的生存困境。

Manus AI是由中國初創企業Butterfly Effect開發的AI代理平台, 能夠處理複雜任務, 如數據分析和自動化操作, 與另一家中國AI巨頭DeepSeek齊名。企業原本總部設在中國, 但據報導, 其中國聯繫已引起華盛頓的審查, 尤其在美中科技戰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根據南華早報的報導, Manus AI否認遷移是為了規避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管制, 強調他們並非開發大型語言模型(LLM), 因此無需Nvidia的高端芯片; 然而, 有其他分析指出, 是次遷移的主要動機正是為了更容易獲取Nvidia技術, 並且避開美國的貿易限制。Asia Tech Review的文章提到, 通過遷移至新加坡, Manus能更自由地接觸美國科技, 同時吸引非中國投資者,  而Manus已獲得美國基金Benchmark的投資。

作為遷移的一部分, Manus關閉了中國辦公室, 並裁減大部分中國員工(原團隊約120人), 同時在新加坡大舉招聘, 包括AI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等逾20個職位。目前, Manus已在新加坡設立全球總部, 並在東京和加州維持辦公室。這一動作反映出Manus試圖「去中國化」(de-China), 以適應國際環境, 但也可能保留部分中國聯繫, 引發外界質疑其是否真正脫離地緣風險。

Manus的遷移首先揭示了美中科技戰對全球AI產業的深遠影響。美國拜登政府於2025年1月實施的出境投資限制, 以及對中國的芯片出口管制, 讓許多中國科技企業陷入困境。Manus的案例並非孤例:多個中國AI初創已選擇遷移至中立國家, 以確保供應鏈穩定和投資來源多樣化。這個趨勢表明, 地緣政治不再是邊緣因素, 而是企業決策的核心。對於初創企業而言, 忽略這些風險可能導致技術斷供、資金凍結, 甚至業務停擺。啟示在於未來科技企業需提前制定「備案計劃」, 如分散總部或建立海外實體, 以緩解單一國家風險。Manus的快速行動, 僅在獲得7500萬美元融資四個月後即遷移, 顯示出敏鋭性在危機中的價值。

新加坡在這一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 其吸引力值得深思。作為東南亞的金融與科技中心, 新加坡提供中立的政治環境、優惠的稅務政策、豐富的人才庫和完善的基礎設施。Manus選擇新加坡, 不僅能規避美中緊張, 還能更容易接入全球市場和投資。報導指出, 新加坡正成為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的首選地, 類似遷移已形成趨勢。這對其他政府來說是警醒:要吸引高科技企業, 需強化創新生態,  如加強AI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新加坡的成功模式, 平衡東西方影響, 可能啟發亞洲其他城市, 如東京或首爾, 加速轉型為全球科技樞紐。對於企業, 啟示是選擇總部地點時, 需考量「地緣中立性」, 而非僅限於成本或市場規模。

Manus的遷移對中國AI產業帶來負面衝擊, 包括人才外流和創新生態的削弱。Manus裁減中國員工並關閉本土服務, 意味著中國可能失去部分AI前沿技術的控制權。這反映出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一方面, 國內市場龐大且政策支持強勁;另一方面, 國際制裁迫使企業「出走」, 導致腦力流失。啟示在於中國需加速本土芯片和AI基礎設施的自主化, 以減少對外依賴。同時, 這也促使中國企業探索「雙總部」模式, 在國內維持研發核心, 海外處理國際業務。長期而言, 此類事件可能加速中國科技業的轉型, 從「封閉創新」轉向「全球合作」, 但短期內將加劇人才競爭。

從更廣闊視角看, Manus事件凸顯全球AI競爭的碎片化趨勢。美中脫鉤不僅影響供應鏈, 還重塑投資格局:美國投資者更傾向支持「非中國」實體, 而中國企業則尋求中立平台。這為新興市場帶來機會, 如新加坡可能成為AI「瑞士」, 吸引全球人才和資本。對投資者而言, 啟示是需評估地緣風險, 避免過度暴露於單一地區。同時, 這也提醒AI從業者, 技術創新需超越國界:Manus的「去中國化」策略雖是權宜之計, 但若能成功融入全球生態, 將開啟更多跨國合作的可能性。最終, 這一事件警示整個產業, 地緣政治可能成為AI發展的最大變數, 企業需以靈活性應對。

總括而言, Manus將總部轉至新加坡的決定, 是地緣政治風暴下科技企業求生的縮影。它不僅暴露了美中緊張的深層影響, 還為全球科技產業提供了寶貴啟示:風險分散、戰略遷移和生態建設將成為未來關鍵。雖然Manus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是否能真正擺脫中國陰影仍有待觀察, 但這一案例無疑將激勵更多企業重新審視其全球布局。在AI時代, 適者生存不僅靠技術, 還靠對國際環境的敏銳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