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Career counselling, advice and guidance

謝小江

Nelson 於1987 年成立萬碧發展有限公司,成為香港第一代資訊及科技初創企業,憑藉創新的商業頭腦,令公司成為自動識別行業的市場領導者。Nelson積累了 30 多年的經驗,與時並進,近年研發標籤機械人,為業界提供自動化印貼標籤管理。

Search Article

危機中的轉型之道——中年IT從業者應對外勞壓力與技能缺口的策略

在2025年的香港,經濟環境充滿變數。第二季度GDP錄得3.1%的增長,但全年預測僅維持在2%至3%之間,反映了全球貿易緊張與本地消費低迷的雙重影響。更為堪憂的是,失業率從年初的3%升至7月至9月的3.9%,伴隨著多行業裁員浪潮。而自2023年推出的強化補充勞工計劃(ESLS)已引進約35,000名外勞,主要針對建築、零售和餐飲等領域,但頭五個月批准超過17,000名申請,儘管最近加強本地優先招聘規定,公眾對外勞可能侵蝕本地就業的擔憂依然強烈。 資訊科技(IT)行業則呈現出鮮明對比:一方面,企業因成本考量進行裁員;另一方面,高技能崗位需求旺盛卻供應不足,造成人才與職位不匹配的困境。 身為IT領域資深從業者與企業管理者,筆者觀察到中年員工正承受雙重夾擊:公司為求存活而縮減開支,同時數位化和AI浪潮要求具備前沿能力的即時戰力。市場趨勢顯示,僱主日益青睞靈活僱員、短期合約和項目導向人才,這對偏好穩定工作的中年群體構成嚴峻考驗。雖然外勞尚未大舉進入高端IT領域,但其間接效應加劇競爭,促使企業轉向外來或年輕專才,進一步邊緣化中年從業者。儘管他們擁有寶貴經驗,若不積極提升,可能被貼上「高成本、低靈活性」的標籤,整個職場生態正在加速演變。 基於此,筆者為中年IT從業者及中小企業決策者分享些建議,強調能力強化與思維轉變,以在技能荒與外勞浪潮中立足。 中年IT從業者的轉型框架 此外,市場上系統開發與更新需求仍高,但留意到項目管理缺失常致失敗。這是切入點:創建專注項目管理的企業,以「成果導向、無效不計費」模式運作,雖初期挑戰大,但長期潛力無限。 對中小企業領導者的洞見 人才短缺,企業應慎用外勞依賴,轉而集中本地中年員工再培訓,如內部課程或導師計劃,以績效和影響力評估貢獻。鼓勵資深者將心得系統化為教學資源,提升團隊效能。筆者公司建構「MT Lab Solution」模式,讓研發與開發團隊資源共享,將創意轉為實務方案。透過制度化知識傳遞,強化執行,還鞏固團隊向心力,讓人力成為可持續輸出的資產,維持內部活力。 危中藏機,於2025年香港的經濟不穩中,中年IT從業者應將壓力化為動力,鞏固技術基礎並延伸商業與跨界能力,這將是持續就業的關鍵;中小企業則透過彈性人才政策與內訓文化,化逆境為勝機,在復甦時脫穎而出。 ...

逆境中的突圍:餐飲與企業的創新啟示

近年香港經濟環境持續承壓,市場波動與消費信心疲弱,成為各行各業的共同挑戰。筆者早前出席一個中小企聚會,得悉一項對本地企業經營者或高管的調查調查,指出逾一半(54.6%)受訪者認為2025上半年市場正處於波動或需求放緩的階段,更有22.7%直言行業已步入「收縮期」。展望2026年,近五成(45.5%)高管認為企業將面臨輕微下滑至重大挑戰,僅有36.4%抱持「溫和好轉」的期望。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餐飲業首當其衝。從《海皇粥店》到《大班麵包西餅》,這些伴隨港人數十年的品牌,相繼在逆境中劃下句號。業界普遍認為,他們難以跟上轉型腳步,未能與新世代消費者建立連結,加上高昂租金與北上消費熱潮,最終失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興起的「網紅烘焙店」如嘉多娜、Bakehouse等,它們憑藉創新口味、打卡體驗與社交媒體聲量,成功吸引新一代消費者,印證了「特色效應」在當下的重要性。 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較早前所言:「鬥平未必是出路,消費者更講求體驗。」這句話在當下尤其切中要害。無論是「Espresso加橙汁」還是「茅台拿鐵」,都是透過創意組合,創造話題與體驗。這提醒我們:固步自封的企業難逃淘汰,而勇於創新的品牌才能突圍。 根據同一份調查,27.3%高管將「策略性成本管理」與「市場拓展與銷售增長」視為2026年的首要任務。這反映出企業一方面需要精打細算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必須積極探索新機會。筆者結合觀察與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啟示: 總結來說,經濟逆境固然為企業帶來壓力,但同時也迫使我們思考如何升級轉型。無論是餐飲業還是科技企業,唯有持續創新、精準洞察市場,才能把挑戰化為契機,打造真正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必需品」。 ...

從醫療儲物櫃到AI互動卡 藍海策略的落地實踐

近年來,生成式AI、物聯網(IoT)、RFID等智能技術在全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應用熱潮,無論醫療、教育還是零售活動,技術革新的步伐已不只是高端企業的專利。然而,當市場上大多數公司仍停留在「跟風」和價格戰泥淖中,如何突圍而出、尋找真正的增長空間?對我而言,「藍海策略」依然是答案。 ...

生成式AI雙贏策略 — 企業與校園如何共創未來?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近年來進展飛速,除了在理論層面引起熱議外,更迅速進入企業與教育的日常應用。早前,筆者與團隊造訪 Google 香港總部,親身體驗了 NotebookLM 與 Veo 等最前沿的 AI 工具,深刻感受到 AI 在跨領域協同與創新應用方面的巨大潛力。這次經驗進一步堅定了我的信念:AI 將成為未來組織競爭力的基石。 ...

IT公司如何借勢《財政預算案2025》開創新格局?

香港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2025》為本地科技創新描繪了全新藍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預算案演說中特別強調,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及機器人技術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三大支柱。這一政策導向既為科技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貿易署近期對「BUD專項基金」及「EMF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條件作出調整,企業配套資金比例從1:1提高至1:3,首期撥款比例更大幅下調至20%。加上政府擬在兩年內精簡一萬個公務員崗位,對IT行業亦造成壓力,面對挑戰,科技業應如何轉危為機? ...

寒冬逆境中的B2B中小企:2025生存與成長策略

經濟寒冬的挑戰仍未消退,特別是本地B2B中小企正在面對更加嚴峻的市場環境。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穩步發展,甚至逆勢而上,是每位經營者都無法迴避的課題。作為一家本地科技公司,我們總結了近期的經驗,希望為同行提供一些啟示。 ...

從殯儀館到中小企:智慧科技應用的無限可能

近期熱映的電影《破.地獄》引發了觀眾對殯儀業的關注。雖然影片重點圍繞親情與生死,但片中涉及的遺體處理細節,讓我不禁聯想到RFID(無線射頻辨識技術)在殯儀業中的應用,並進一步思考這項技術在中小企中的潛力。 ...

避免IT供應商「誇大其詞,爛尾不交」陷阱

隨着數碼化需求不斷增長,IT 服務供應商市場變得愈加複雜,誠信問題層出不窮。不少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選擇看似可靠的供應商進行系統開發,但最終因對方「過度承諾」而無法完成項目,蒙受財務損失,浪費大量時間。 ...

創科公司如何「不成功不收費」?

2024年上半年香港經濟持續低迷,改善跡象仍未顯現。建築業更是深陷裁員潮,多達6間建築師事務所不得不實施強制無薪假,甚至有公司裁員達到4成。多個大型住宅地發展項目流標,更是加重了行業的困境。 ...

全城人手不足,唯靠科技解決

據香港政府統計署公布數據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本港失業率由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的2.9%微升至2024年1月至3月的3%。同時,就業不足率亦由同期的1%略增至1.1%。雖然香港的失業率總體上仍維持在全民就業水平,理論上應屬正面訊息,然而市民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感受卻大相徑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