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2025》為本地科技創新描繪了全新藍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預算案演說中特別強調,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及機器人技術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三大支柱。這一政策導向既為科技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工業貿易署近期對「BUD專項基金」及「EMF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條件作出調整,企業配套資金比例從1:1提高至1:3,首期撥款比例更大幅下調至20%。加上政府擬在兩年內精簡一萬個公務員崗位,對IT行業亦造成壓力,面對挑戰,科技業應如何轉危為機?
孕育創新機遇
雖然資助政策有所收緊,預算案仍為IT行業提供了多項關鍵支持。首推規模達10億港元的「香港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籌建計劃 以及1億元「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支持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前者推動AI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鏈條發展,而後者則為企業提供最高25萬元的資助,以協助升級智能生產線。更值得關注是,百億規模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將為IT初創企業提供關鍵支持,而1.8億港元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著眼於培育新興科技企業。這些措施將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工業自動化等前沿領域,以及智慧城市、綠色科技等應用場景中創造更多商業機會。
變革中的生存之道
資助政策調整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企業營運成本的上升。以EMF基金為例,新的資助比例要求企業承擔更高比例的推廣費用,這對資金鏈緊張的中小科技企業構成不小壓力。與此同時,專門從事政府資助申請諮詢的服務機構也面臨業務轉型的迫切需求。
然而,政府精簡公務員編制的計劃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部分IT服務採購,但從長遠看,這將加速公共部門的數字化轉型進程。教育機構需要更智能的教務管理系統,醫療機構期待更高效的診療服務平台,政府部門則尋求更精簡的行政辦公解決方案。這種變革需求恰恰為科技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
跨界融合創造新價值
預算案的資源投放不僅利好科技企業,更為傳統行業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持。零售企業可以借助AI技術打造精準營銷系統,製造企業能夠通過智能改造提升生產效率。作為技術賦能者,科技企業應當主動把握這些機遇,為各行業提供定制化的數字解決方案。具體而言,企業可考慮以下策略:
1)聚焦公共服務、教育及醫療領域:針對精簡後的公部門、教育及醫療機構,開發智能管理工具與自動化系統,滿足其提升效率的需求
2)轉型服務模式:因應BUD及EMF資助減少,IT公司可加強技術顧問、系統整合等高價值服務,降低對補助的依賴,並開拓民間企業合作
3)善用AI研發院資源:積極投入「香港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的技術合作項目,特別在智能家居、物流自動化等領域尋求創新突破
4)開拓國際市場:透過參與國際科技展會,與內地科技企業合作,將技術方案客製化以符合國際標準,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優勢拓展海外商機。同時善用政府人才政策,引進AI與機械人專業人才強化研發實力。
在2025年的新起點,儘管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但科技創新的大方向已然明確。對於具備戰略眼光的科技企業而言,當前正是把握政策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握市場需求、有效整合創新資源,香港科技產業有望在區域乃至全球競爭中佔據更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