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Advice Columnist

【物理自療】用電子磅監察 減肥更有標準

快到農曆新年,「過年」除了一家團聚吃團年飯外,還會與親朋戚友拜年,數天長假期少不免會吃糕點、糖果等賀年食品,每逢新年不少人都預計自己的磅數會增加,不少人更會訂下目標,「過年」後要更努力減肥。新一年新開始,未來數期會分享一些體適能結合科技的資訊給大家,希望令讀者讓體重更快重回正軌。

不少人會恆常地監察自己的體重,亦會量度腰圍,了解身體的狀況,但是單靠體重未必能反映實況,其實體重只是眾多參考值其中一部分,所以亦需參考其他數字,如脂肪百分比和BMI ( Body Mass Index ) 體重指數。

若要了解自己是否過輕、正常、超重甚至肥胖,一般會計算BMI,即是評估身體脂肪分佈的方法。計算方法:體重 ( 公斤 )/身高 ( 米2 ),這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不會單憑重量就斷定一個人是否肥胖,計算亦包括身高,以下是BMI的亞洲標準:

體重指數 ( 亞洲標準 )           分類
<18.5 過輕
18.5 – 22.9 正常
23 – 24.9 超重
25 – 29.9  肥胖
>30 嚴重肥胖

 

 

不過科技日新月異,市面上已有形形色色的智能電子磅,除了可量度體重外,還會計算BMI,甚至計出當天的脂肪百分比,雖然準確度未能及手握生物電阻分析儀器,但作為自我參考經已足夠。部分的電子磅也會連結手機的應用程式,可以更仔細監察到每個星期或每個月身體的體重變化,某些程式裡亦有簡單的飲食建議,讓用家可以參考。

如果已經有電子磅或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注意以下兩個事項:

1. 定時量度:用家不能第一日在早上量度,第二日則在晚上量度,因為不同時間身體的水份和狀態不同,所以相同時間、相同狀態,才得出更準確的參考數字。

2.水份補充:如果第一次量度已補充了水份,往後理應都是補充了水份才量度,因為儀器的背後原理多是通過人體電流,計算身體內有多少阻力得出結果,而脂肪和水份都會影響到電阻,所以身體水份一致才量度亦同樣重要。

希望讀者閱讀後,明白到減肥是一個好的計劃,但要知道自己的底線,而科技進步,的確令大眾更易知道個人的標準,不再單單看體重這個數字。

下一期將會介紹想減肥如何食得健康之餘,又有飽肚感,不要錯過。

 

 

﹙物理自療  —— 第205期﹚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

周錦浩

香港及澳洲註冊物理治療師,在港考獲物理治療學士學位,遠赴澳洲考取運動專科物理治療碩士,其後取得針灸文憑。筆者現為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 ( Asian Academy for Sports & Fitness Professionals, AASFP ) CEO和課程總監,同時擔任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 ( Asian Fitness Therapy Center, AFTC ) 運動專科物理治療顧問一職,以及新城電台節目主持。結合醫學及體適能知識,融合中西醫學及二十多年的臨牀經驗,筆者已培訓逾萬名專業教練和數以百計的物理治療師。希望人人健康,鼓勵大眾利用「自」療的方法,解決自身痛症,乃此欄目之名稱由來。

電郵:aasfp@aasfp.com

網址:www.aasfp.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erenceckh

Other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