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物理自療】 別讓恐懼造成解不開的「痛」結 (下)

上星期提到,在處理生理及心理都受傷患困擾的病人時,需要花點心思去設計一個容易接受又有成效的治療方案;而一個好的方案,需要按病人的狀態有所調整,今期會同大家分享執行治療方案的心得。

適時調高或調低難度
與這個已拗柴多年的病人,安排運動治療期間,訓練成效固然重要,但是透過觀察他的狀況而作出調節也是必須的,因為不同的人那怕是運動員,都有狀態好與差的時候。

正如這位病人狀態比較差的時候,可能在運動量方面,給予他一些「折扣」,即是退階 ( Regression ),避免讓他的身體有過大的負擔,因為對他們而言,能夠重新開始運動及做以往不敢做的事情,已經是很大的挑戰;相反,當他的狀態比較好時,便會要求他比原定計劃再多做一些,亦都是進階 ( Progression ),但前題是要讓病人覺得舒服,避免有過大的心理壓力。

加上充分溝通及使他有恆心去康復是非常重要,其實他之前看過不同專業的醫護人員,但是可能溝通不足,進展可能又不是特別顯注,使他很容易產生懷疑,甚至是放棄。因此,溝通是非常重要,讓他知道他現在的進展是怎樣,及整個治療計劃的方向,了解如何達成最終可達到的目標。

看得到的改變
令他相信生活質素可以提高,也能提高進行康復的動力,筆者會要求病人記錄有甚麼事情想做而做不到,例如這位病人想打羽毛球、想自己到樓下購物及乘搭交通工具等,有時會給予他一些目標,如:嘗試乘搭一次交通工具或者是自己去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他做得到並察覺到與之前的分別,他的推動力便會更大。

相信過程 ( Trust the process )
筆者知道很多人都因傷患問題而要放棄自己想做的事,小則可能不再跑步或做球類運動,大則好像這位病人一樣,生活質素受影響,20多年來,因為行不了樓梯,上班時需要因避開樓梯而繞多15分鐘的路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可以自己行四至五層樓梯、甚至連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他行路比之前更自然、更有信心。 

最後希望藉着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當醫治一些長期的傷患時,需要持之以恆、需要多與醫護人員溝通,作為病人不要怕問太多問題,因為你的發問而令醫護人員更加了解你的情況,這樣彼此了解的情況下,效果才能夠事半功倍。

( 物理自療 — 281期 )


*以上內容及資料僅屬個別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www.cpjobs.com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