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Career counselling, advice and guidance

Search Article

Tag: Johnson Lo

【發財立品】照顧者經濟:銀髮市場的隱形推手

當我們談論銀髮經濟時,市場往往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 那就是將其簡化為高齡人口的消費市場。然而,真實的銀髮經濟生態遠比想象中更為複雜。基於在香港及大灣區長者服務領域多年的實踐經驗,筆者深刻領會到這個市場的成功密碼並非源於對長者本身的深度了解,而是對整個決策生態系統的準確洞察。 照顧者才是真正的市場樞紐 照顧者,無論是家庭成員、專業護理人員還是社區服務人員,他們才是真正的市場樞紐。品牌要在銀髮經濟中突圍,首先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購買決策權與使用者並非同一人。子女替父母購買營養品、配偶為伴侶選擇助行器、護理員代表長者挑選日用用品等等,這些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因此,品牌定位的第一步,應該是建立「多角色價值對應系統」。這不是簡單的「老幼共享」訊息,而是需要為每個決策者角色設計專屬的價值主張。長者追求的是尊嚴感與獨立性,照顧者尋求的是心理安寧與實際便利,而購買決策的旁觀者(如醫療專業人士)關注的則是產品的科學依據與安全認證,品牌需要為這三個層面同時發聲。 照護食食品進入「情境適配」階段照顧及連繫各持份者 在產品層面,銀髮品牌應該超越功能導向,進入「情境適配」階段。一款產品不只是產品,它代表著使用者在家庭中的位置、照顧者的努力被認可的方式、以及整個家庭單位如何應對老齡化挑戰。以照護食食品為例,它的市場意義遠超過營養補充。 照護食象徵著家庭對長者飲食尊嚴的重視,是愛的物質表現形式。面對不同需要程度的長者群體對照護食的需求各異; 吞嚥困難,咀嚼能力減退,這些差異正是品牌細分策略的切入點。長者的尊嚴感、照顧者的心理安寧與實際便利、言語治療師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士關切的產品安全,照護食產品同時照顧及連繫剛才所提及到的三個層面。 銀髮市場需要「信任通道整合」建立「生活場景數據庫」 品牌的故事架構應圍繞「生活恢復」而非「缺陷彌補」展開,強調的是產品如何幫助長者維持日常尊嚴,情緒管理對身心理健康的重要,而不是突出其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渠道策略上,傳統的「線上線下整合」敘述已經顯得過時。銀髮市場需要的是「信任通道整合」; 那就是將經驗信任、專業信任與社群信任融為一體。實體通路應設計為「體驗教育中心」,而非傳統零售空間。在這些空間裡,照顧者可以與產品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獲得真實的使用培訓,而非單純的產品介紹。與醫療機構、長照單位、社區中心的合作,不應視為行銷活動,而應理解為生態系統構建的重要環節。每一次的產品講座、健康工作坊或使用示範,都是在建立品牌作為「可信賴的顧問」而非「商業推銷者」的形象。 數據應用在銀髮市場呈現出不同的應用邏輯。傳統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分析對銀髮市場的預測力有限,因為決策過程涉及多方主體與複雜的情感因素。更有效的做法是建立「生活場景數據庫」; 追蹤不同照顧者類型在面臨具體照護情境時的決策模式。職業照顧者與全職家庭照顧者的購買考量截然不同,長照機構的採購邏輯又異於個人消費。透過對這些細分場景的深入理解,品牌能夠設計出真正貼切的行銷訊息與產品配置。 銀髮經濟品牌成功並非來自單一的行銷手段 社交媒體策略應從「內容散佈」轉向「知識共享平台」。Facebook、微信和小红书等,在銀髮市場中的角色不僅是廣告投放渠道,更應成為照顧者經驗交流的據點。品牌可透過定期的專家問答、照護技巧分享、使用者故事呈現等方式,逐步建立社群黏著力。使用者生成內容尤其重要; 來自真實照顧者的親身分享,其信服力遠勝於任何官方宣傳。 情感行銷在銀髮經濟中的角色必須謹慎把握。真摯的家庭情感確實能觸動消費者,但過度渲染或虛偽的情感敘述會迅速被市場反彈。最有效的情感連結來自於品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展現的理解與同理心,這比任何節慶促銷都更能建立深層信任。 銀髮經濟的品牌成功並非來自單一的行銷手段,而是源於對整個生態系統參與者需求的全面理解,以及由此衍生的一致性價值傳遞。這要求品牌的每一個接觸點: 從產品設計、客服互動、社群經營到企業文化一一都能體現出對長者尊嚴與照顧者負擔的深度關懷。唯有建立這樣的系統性承諾,並在每一個接觸點貫徹實踐對長者尊嚴的關懷,品牌才能從銀髮經濟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長者與照顧者真正信賴的夥伴。 ...

【發財立品】「預製菜」名稱已成負面品牌 – 打破魔咒三步曲

最近,內地知名西北菜連鎖「西貝莜面村」捲入預製菜風波,成為中港兩地熱議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預製菜”三個字衝上熱搜,事件導致日營業額銳減300萬人民幣,輿論直指「付鮮菜價卻吃僵屍肉」。有人怒斥「被騙」、有人力撐「標準化保質」,加上香港餐飲業同樣面臨人手緊縮、食材成本高企,令預製菜旋即成為中港兩地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甚至國際傳媒機構亦特意報道。輿論對「即食」與「手作」的心理落差,已造成品牌形象震盪。 無論香港餐飲界視之為化解營運難題的靈丹妙藥、質素被大眾質疑,還是內地以至國際媒體因大型連鎖使用預製菜而鬧得滿城風雨。香港餐飲界視預製菜為化解人手短缺、成本高企的靈丹妙藥,對餐飲業界而言,減省成本繼續經營常掛嘴邊,卻被大眾視為商家找藉口的對立局面。 早前香港網媒街頭訪問顯示,不少市民若知餐廳用預製菜,便會卻步。但大家對預製菜的認知,是否準確?預製菜這個名稱本身已成負面品牌,令人聯想廉價、不新鮮、無營養價值。而且大部分預製菜從內地工廠製作配送到香港,本為減省成本和工序而生,因此披上標準化、低成本產品,容易被貼上「廉價、走味」標籤。於是,預製菜三字已淪為像街邊魚蛋般的低端等級。 事實上,預製菜並非疫情新產物,早年已存在。許多美食需長時間烹調,如經冷藏再熱的步驟以提升風味,這正是預製菜的原型。全球快餐巨頭,早用中央廚房預製漢堡肉餅和薯條半成品,配送後即時加熱;香港茶餐廳的醬汁、湯底也常預熬冷藏,確保一致性。 節慶美食潛移默化,如急凍盆菜,售價200至2000港元不等,預先烹製冷凍後在家加熱,大家卻視為珍饈。日本便利店便當、歐美冷凍Pizza,更融入日常生活,因便利而獲青睞。 為何大眾聞預製菜色變?傳統中國思維,尤其是廣東人,將其等同「隔夜餸」不新鮮、無營養。但研究顯示,經適當烹調和冷藏,食物營養並不大量流失,反而更能保留食物的營養。筆者曾透過食品科技學院進行預製菜包裝研究,使用鋁塑袋包裝的預製菜與普通塑膠袋包裝,冷藏後,前者鮮味度明顯優於後者;這表示預製菜包裝物料才是其中一種影響食物質素的項目。又例如韓國泡菜、歐洲燉牛肉經發酵冷藏,反風味更濃,這是預製菜的科學基礎。 隱瞞是原罪,消費者付高價期待手作,卻得工業速食,信任崩潰。要打破魔咒,餐飲業需三步走: 無論西貝、港式茶記或米芝蓮餐廳,規模化經營下,中央廚房是大勢。關鍵是透明溝通:預製菜可成救星,隱瞞則變地雷。下次用餐,不妨問「好不好吃」,而非「拆不拆袋」。預製菜真的不能接受嗎?或許,偏見才是真魔咒。 ...

韓國人姓乜最多?

根據中國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 ( 包括香港、澳門及台灣 ) 總人口為十三億七千萬,最新漢族百家姓內的5大姓氏排名分別是李、王、張、劉、陳,佔全國人口近4億。那麼韓國人的族群內的大姓又會是哪幾個?   韓國社會內有一個說法,從首爾南山的山頂拋出一塊石頭,被擊中的人不是姓金就一定是姓李。其實據統計,在韓國五千多萬的人口之中,五分之一是姓金!現任總統樸槿惠及饒舌歌手PSY的樸,原來亦幾乎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金、李、樸這三個姓氏就佔了幾乎全國人口的一半。相比起中國的百家姓及鄰國日本多達廿八萬不同的姓氏,為何現韓國的姓氏會這麼少呢?   跟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一樣,在韓國古時封建的傳統中、姓氏是一個稀有的東西,直至1392至1910年的後朝鮮時代,李和金成為只有王室成員和少數貴族才享有姓氏特權。奴隸、孤兒、屠夫、巫師、妓女、工匠、商人和僧人皆沒有姓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