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Advice Columnist

【物理自療】備戰馬拉松 ( 1 ):身體適應

又到了跑馬拉松的季節,相信不少跑步愛好者都已經密鑼緊鼓練習,準備各個不同單位所舉辦的街跑比賽。筆者留意到近年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愈來愈多,但未必每位參加者都知道跑馬拉松需要留意的細節,今期會與大家分享如何備戰馬拉松。

以前馬拉松是一件體壇盛事,普遍認為不是一般人可以應付的活動,但隨著現今的跑步比賽愈來愈流行,很多人都覺得跑馬拉松是一種風氣,甚至是潮流。

筆者亦觀察到近年很多人對馬拉松有一些誤解。一個真正馬拉松賽事的距離是42.195公里,半馬大約是21公里,而10公里賽就是10公里,除了第一個,其餘都不算是一個完整的馬拉松賽事。

為甚麼要了解自己跑的距離?因為不同的距離有不同的訓練方法,參加者應該了解清楚自己所報名的賽事,然後制訂合適的訓練方案。

假如你沒有長跑的經驗,或者是你本身沒有跑步的習慣,即使是十公里的距離都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壓力,包括:關節、肌肉、心肺,甚至是精神上都會有相當的壓力。因此,筆者建議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訓練,可以先到運動場跑兩至三個圈或在街上跑一至兩公里,慢慢讓身體適應後再增加訓練量。

對於將會參加全馬拉松的朋友而言,良好的訓練方案對於能否完成整個賽事是非常之關鍵,其訓練方向可以分為兩大方面:

1. 身體適應

很多曾經跑過半馬的跑步愛好者,認為自己能夠於兩個小時左右完成半馬,應該可以用四個小時左右去完成全馬賽事。事實上,半馬和全馬是兩個概念,要跑全馬除了要鍛練心肺耐力之外,肌肉的柔韌性、肌肉的耐力,甚至乎飲食方面等多方面配合。

2. 訓練方案

需同時包括長跑和短跑的訓練,有些更專業的跑手更加會訓練胸肌和上肢的肌肉,好讓身體更加容易做擺手動作。下肢方面,就是經常聽到的耐力訓練,目的是讓身體長時間運動的時候,下肢肌肉仍然能夠支撐身體。

馬拉松的耐力多數以小時計算,所以每節的操練可能要跑10至20公里,即是大約一至兩小時左右,好讓身體慢慢適應馬拉松比賽所需的耐力。

 

(物理自療-第241期)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

周錦浩

香港及澳洲註冊物理治療師,在港考獲物理治療學士學位,遠赴澳洲考取運動專科物理治療碩士,其後取得針灸文憑。筆者現為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 ( Asian Academy for Sports & Fitness Professionals, AASFP ) CEO和課程總監,同時擔任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 ( Asian Fitness Therapy Center, AFTC ) 運動專科物理治療顧問一職,以及新城電台節目主持。結合醫學及體適能知識,融合中西醫學及二十多年的臨牀經驗,筆者已培訓逾萬名專業教練和數以百計的物理治療師。希望人人健康,鼓勵大眾利用「自」療的方法,解決自身痛症,乃此欄目之名稱由來。

電郵:aasfp@aasfp.com

網址:www.aasfp.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erenceckh

Other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