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對不少年輕人而言,不只是學業的終點,更是一場現實的考驗。今年尤甚——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本港3月至5月的失業率已攀升至 3.5%,創下近一年來的新高。建造、零售、地產等多個行業接連傳出裁員與結業消息,社會瀰漫着一股低氣壓。即便放眼全球,就業展望雖略有起色,但香港今年4月至6月的就業展望僅微升至11%,競爭激烈可見一斑。
對剛踏出校園的畢業生來說,這是一條充滿未知與荊棘的路。傳統職位正面臨工序外移與AI技術快速發展的雙重衝擊,職場新鮮人如何在夾縫中突圍?這份挑戰,或許也藏着轉機的種子。
心態的柔韌,是求職的第一步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畢業生或許需要放下「一步到位」的期待,學會用彈性去擁抱現實。短期工、兼職、實習……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其實可以是進入職場的重要跳板。這些機會不但能為畢業生帶來一定的收入,更可累積實戰經驗,有助於認識自我,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職涯方向。
當然,選擇並不代表妥協。我們仍應以自身的專業背景與性格特質為基礎,訂下清晰的職涯目標,再根據市場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畢竟,這是一場與時間、實力和韌性並肩同行的馬拉松。
擁抱大灣區,開拓更寬廣的舞台
值得關注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日趨蓬勃,也為年輕人提供了嶄新的舞台。香港勞工處現正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企業聘請畢業生到內地城市發展,提供每月不少於18,000港元的薪酬,並配套專業培訓與支援。
這不單單是一份工作,更會是一場成長旅程。離開舒適圈,到更大的市場裏拓展視野,學習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隊合作,這些跨地域與跨文化的經驗,對未來無論回港發展或長駐內地,都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由職業,是機遇,也是考驗
除了傳統的正職道路,近年興起的自由職業與網上接案平台,亦為具備專業技能的畢業生提供新選擇。無論是設計、寫作、編程或行銷,只要有能力與作品,就能在線上世界闖出一片天。
然而,自由也意味着不穩定,沒有固定收入、缺乏保障,需要更強的自律與抗壓力。因此,筆者建議可將自由接案視為短期策略或探索期的一環,待自身經驗與資源累積到一定程度,再考慮是否長期投入。
AI帶來的不是末日,而是轉型契機
談及未來職場,不能不提人工智能的影響。筆者作為AI工具的日常使用者,深感其在資料分析、文本處理、創意構思等方面的強大功能,已遠超一般初入職場的畢業生。
這種科技所帶來的效率革命,的確令某些職位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與其視AI為威脅,不如思考如何與之共存,甚至借力使力。試着辨識哪些崗位最易被AI取代,避而遠之,改為投入創造力、人際互動或高度策略性不可替代的領域。
AI不是敵人,而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可以選擇被它淘汰,也可以選擇駕馭它,讓它成為自己職涯的助力。
屬於你的職涯,值得等待與努力
當下的經濟困局固然令人憂心,但它終究只是職涯旅程中的一段起伏。與其恐懼,不如轉化為前進的力量。每一步的積累,無論大小,都是邁向理想生活的踏腳石。
各位畢業生,請相信:只要你願意保持彈性、保持學習、保持勇敢,總會找到屬於你的第一份工作。那或許不是你夢想的終點,卻可能是夢想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