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失業率持續維持在3.1%的低水平,表面看來勞動市場穩定,實際上,不少人卻感受到搵工的難度節節上升。這種「數據亮麗、體感冰冷」的落差,反映出本地就業市場正面臨深層結構性的轉變,受到經濟模式重組、人口流動、科技革新與消費行為改變的交錯影響。尤其剛畢業的年輕人在求職路上,往往會遇到以下四大難關。
難關1:企業外移潮湧,本地職位漸失
香港高昂的營運成本早已成為企業沉重負擔。核心地段的寫字樓租金常年高踞全球榜首,加上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迫使企業將部分業務外移到成本較低的地區,如內地、馬來西亞等。
內地市場潛力龐大,不但消費能力提升,還具備語言與文化的相通性。不少港企選擇在內地設立營運中心,以更貼地的方式拓展業務。當地產業配套完善,加上政府提供稅務及租金等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極具吸引力的發展環境。
再加上視訊工具如 Zoom、企業微信的普及,遠端協作變得毫無障礙。員工即使不在香港,也能無縫處理工作,導致大量本地的支援職位不需再在港設立,本地人搵工自然難上加難。
難關2:移民潮雖釋位,卻難惠及新人
近年的移民潮表面上似乎釋出不少職位空缺,但實情卻並非如此美好。離港的多屬30至50歲、中高階的專業人士與管理層。這類職位要求豐富經驗與高度技能,所以企業在補缺時傾向聘用同樣資歷的人選,而非剛畢業、毫無實戰經驗的年輕人。
同時,政府為舒緩人手短缺,積極引進內地高才及基層勞工,無可避免地擠壓了本地年輕人的職場空間。當工序外移導致職位流失,而剩下的機會又多了競爭者,年輕人不但難以踏入中高階梯崗位,連起點也變得模糊不清。
難關3:科技急進,技能落差愈見明顯
科技進步固然帶來便利,卻也大幅壓縮了人手需求。如今,保險客戶可自行上網投保、提交索償,AI客服又能即時解答問題;餐飲業積極引入自助點餐與付款系統,前線人員角色逐漸被邊緣化。
在這場無聲的科技革新下,不少學生在選科時仍未有充分考慮職場趨勢與未來就業環境。例如,數據分析曾是熱門專業,但現今已有不少AI工具能完成基礎分析,相關畢業生投身社會時,發現自己苦讀多年所學竟無用武之地,被迫轉行重新學習。這種「技能與市場脫節」的現象已成為新世代求職的一大障礙。
難關4:網購崛起,實體就業機會大縮水
隨着網上購物成為主流,愈來愈多商戶放棄開設實體店,轉型經營網店,不但節省租金與人力成本,亦可觸及更廣闊的消費群。然而,這樣的轉變雖提高企業效率,卻亦直接導致實體零售、餐飲、服務等行業的職位大幅減少。這些行業原是年輕人進入職場的起點,如今人手需求銳減,令他們搵工之路更顯狹窄。
難關背後,也蘊含契機
除了上述四大難關,還有消費北移、經濟不確定性等宏觀因素影響。香港的就業市場正經歷深層次重組,傳統職場規則逐步失效。對年輕求職者來說,這是一場硬仗,但同時也是重新定位自己的機會。
要在變局中突圍而出,關鍵在於調整思維模式、積極學習新技能、理解新經濟的邏輯與需求。與其堅守過去,不如主動擁抱未來。下回,我們將一起探討年輕人可行的應對策略,從技能提升到心態轉變,助你在難關重重的職場中找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