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企業文化裡,學習往往是「公司安排」的事。
但在這個變化急速的時代,若你還等著被培訓,競爭力早已落後。
真正的職場 Hacker,不靠上課升級,而是擁有 「自主學習力」——一種能主動覺察需求、設定目標、行動反思、並持續優化的職場生存核心。
我學會「不被安排的學習」
Adrian剛進入顧問領域那幾年,他也像多數人一樣等待公司提供培訓機會。
但有次他被派去輔導一家科技公司,卻發現自己對 AI 應用完全陌生。那一刻他深感「知識差距」的壓力。
Adrian決定不等下一場課,而是主動去學。
他利用下班時間報名 網上課程、參加社群討論,甚至邀請工程師喝咖啡請教。
三個月後,他不僅完成顧問案,還因此開啟了自己專屬課程,成為公司內部第一批能做 AI 顧問轉型輔導的人。
那次經驗讓他明白:主動學習,是在變局中拉開距離的最強武器。
為甚麼要「自己學」?
根據多項國際企業調查,當代員工平均每 5 年就需重新培養新技能,但企業正式培訓的更新速度遠不及需求。
這意味著:若你只依賴外部訓練,職場壽命將越來越短。
自主學習能幫你做到三件事:
1. 即學即用,速度快
外部課程需要流程與預算,但自學可以隨時啟動。只要有清晰目標,你今天就能行動。
2. 量身訂製,準度高
沒有人比你更懂自己的弱點。與其上千人同一堂課,不如自己設計一堂「為我而設」的課。
3. 可持續積累,影響深
當學習變成日常,就會自行形成動能(Momentum)。
它不再是任務,而是一種持續更新的習慣。
打造「自主學習力」的四個步驟
1. 設定方向——從問題出發
別從「要學甚麼」開始,而要先問「我想解決甚麼」。
無論是報告難產、溝通卡關、流程效率低,都是學習靈感的起點。
2. 設立計劃——微量但穩定
你不需要一次報五堂課。
試著訂下 「每天 15 分鐘」規則:每天一篇文章、一段影片、一個操作練習。關鍵在於穩定。
3. 行動實踐——學用一體
在每次專案、簡報、或協作中,刻意應用新知。
知識若不落地,只會停留在筆記裡。
4. 定期反思——讓學習成為循環
每週花 10 分鐘問自己:
- 這週我學會了甚麼?
- 哪個做法效果最好?
- 下週想嘗試哪個新技能?
這就是「學習閉環」——讓成長成為自我驅動的系統。
實戰案例:從「等上課」到「找答案」
有一家零售企業,HR 注意到員工抱怨「培訓不夠」。
他們推動了名為「 Yes Learning 」的行動計劃:員工可在每週五下午 1 小時進行自選學習,主題可自定,最後分享心得。
三個月後,75% 的員工建立了個人學習地圖;同時,內部分享讓跨部門合作案例增加 2 倍。
結果證明:學習力強的團隊,不靠強制,而靠好奇。
行動挑戰:設計你的「職場學習方程式」
在筆記上寫下:
1. 我現在最困擾的問題是___;
2. 我能通過___(平台/導師/實驗)學習解決它;
3. 我每天願意花___分鐘行動。
這個公式,將是你擺脫被動、啟動自驅成長的開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