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媒界最重磅的新聞,必要數到壹傳媒決定將《壹周刊》出售。除了壹周刊代表著一代香港人的信念,最終也要賣盤,令人惋惜外,另一個教人難以想像的,是當初說過永遠不賣壹仔的黎智英,只為了區區的三億多,竟甘心做契弟。
我的職場生涯中,有一半時間都是在壹傳媒度過。我從荔枝角年代開始,曾三度加入這家公司,見證她的驕傲興盛與落幕,自不免有點唏噓。
黎先生身邊一向猛將如雲,在數碼浪潮的衝擊下弄得自認契弟,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沒錯,紙媒受數碼媒體影響,前路艱難,弄得損手爛腳,是事實。但抗爭了這麼多年,大家照理已有所領悟,明白這個遊戲要如何玩下去。事實上本地有其他傳媒集團已經轉型,成功與否雖未下定論,但總算見到出路,偏偏本走在最前面的壹傳媒卻一直原地踏步,多年來停滯不前,最後落得做契弟的下場。
其他傳媒機構,與壹仔在數碼發展上的最大分別,就是深明傳統紙媒與數碼媒體,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市場。從市場學的角度看,就是成功地分割出兩個不同的客戶群,並提供不同的產品。
外國有人以「Content snacking」來形容讀者閱讀網媒新聞的習慣。眾所周知,我們用來看網上新聞的智能手機,雖然方便,但手機本身並不是為閱讀而設計。看久了會疲倦,而且在使用過程上,有WhatsApp及其他App的提示鈴聲,以至無聊借錢電話的騷擾,破壞閱讀時那份私人、與文字交流的感覺。故此,網媒只能是短新聞,1,000字以上的文章,大部分讀者都不會看到最後。坦白說,即使我是患了重度手機依賴症,到真正去看書時,都會選擇較似書本的Kindle。
網媒讀者的第二個特別,是比較年輕,因為在手機的使用上,年輕一代比較用得多。故此,要做網媒做得成功,走年輕路線將較為容易。
至於紙媒,對很多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吸引力依然比手機新聞為大。這類人的最大特點,是知識水平一般比較高,喜歡看有深度,可以讓人思考的內容,也比較可以接受字數較多,資料較豐富,能讓人咀嚼的文章。他們不介意花錢買內容,也相對比較年長。
我相信,上述這兩個分類,很多人都會想得出,但再看壹傳媒出品的內容,你又是否可以感受到這些區分呢?同一堆內容,放在兩個平台,吸引兩群在本質上已有所分別的讀者。結果自是兩面不討好:在手機上閱讀,感受不了文章的詳盡,只覺得與其他媒體的內容沒太大分別。但因為報道最核心的內容,都讓讀者免費看了,讀者又自然不會花錢去買雜誌了。這種兩頭唔到岸的做法,我相信才是壹傳媒的死因。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