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影及影院產業多方面運用人工智能(AI)已經不是新鮮事,從內容創作到觀眾體驗,全方位帶來革新。技術已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尤其在亞洲地區,顯著提升數位平台及實體影院的效率、個人化服務及沉浸式體驗。其實AI不僅止於後台運作,理論上可以直接介入觀眾體驗,讓電影院成為互動樂園。想像一下,入場睇戲不再是被動坐定定,AI分析你的心跳、呼吸和面部表情,即時調整劇情速度或結局,打造令人難忘的現場奇觀,將被動觀影轉化為互動藝術,係筆者認為未來香港電影業嘅藍海!
觀眾體驗,大部份人或許認為一部電影是否吸引觀眾?電影好不好看本身已經是基本,為何筆者還會寫到是一件新鮮事?其實筆者想提出的那種觀眾體驗並不是指電影本身是否吸引,意思是指觀眾入場看電影的時候電影院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科技分析觀眾即時心跳、呼吸和面部表情來判斷電影播放速度?讀者可能問將電影播放速度加快有如按快放掣,這不是會失去觀看電影的意義?
其實電影可以預先製作不同版本,AI根據情緒加快情節,讓觀眾更快投入緊張氛圍;或選結局,不同性格觀眾的反應,令每場戲橋段發展和結局都不一樣。群眾效應或許令結尾變改變,增添刺激感,增加「一齣戲睇多次」機會!這種設計,筆者認為比串流平台在家個人或三五知己的體驗刺激得多,因為影院係群眾互動,不同性格觀眾的多與少,每位觀眾當時不同的反應、不同性格觀眾的比例(如內向型'I'人和外向型'E'人的差異),會讓每次觀看的結局和橋段都不相同。大家不知結局會否重複,這或許強化買票入場的吸引力,創造重複觀影的商機。
現時電影產業大多數都在前期製作、後期製作、戲院的售票系統和其他服務項目運用AI。例如Visionary AI Cinema(VAC)這家2023年於紐約成立的創新媒體公司,據網上資料顯示已吸引超過2000萬全球用戶,其中亞太地區佔1000萬,透過與Netflix及Disney+等巨頭聯手,實現爆炸性增長。VAC運用先進AI演算法,剖析觀眾的觀看習慣與偏好,精準推送客製化內容推薦,從而大幅提升用戶參與度和忠誠度。除了個人化服務,它還整合精準廣告投放、社交分享功能,以及大數據分析,用於市場預測,協助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夥伴制定精明決策。雖然VAC專注數位內容分發,並未直接介入實體影院,但真正在電影播放之中觸及氛圍改造等現場元素,暫時在市場上似乎仲未有出現。
據資料顯示: 實體影院亦有運用AI驅動的售票系統與聊天機器人,縮短等候時間達30%,並高效處理顧客查詢。動態定價機制根據需求即時調整票價,而個人化電影推薦則有效拉動票房銷售。AI內部調校調校投影儀與音響系統的視聽效果(如IMAX根據場地),實時字幕及語音描述功能,更讓不同觀眾群體無障礙享受電影樂趣。人群管理、情感分析、面部識別分析預告反應等,能提升營銷效率。
為何不將以上的人工智能技術直接應用在電影播放之中?若然影院結合大數據,升級成互動空間,利用AI分析全場心跳和動態即時更改劇情。這種AI觀眾互動體驗,或許成為香港電影業在全球生態變革下嘅新路向,讓觀眾唔止觀看電影,直接運用即時情感參與創作,製造「一齣戲睇多次」的商機!當環球串流平台或許沒有意欲和香港電影產業增加合作,或許我們可以從此將遊戲規則改寫,真正讓觀眾主宰東方荷里活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