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網上收看了一段短片,題目:甚麼是長者?長者應否做運動呢?找了三個年輕人並訪問他們對「老」的看法,他們歸納了幾個界定「老」的定義,分別是年齡、體能、心境及活動能力。
影片的中段,安排了三個長者,年齡均是60歲或以上,分成三組,每一組就是一個長者和一個年青人。第一組的長者是每星期都有做太極的習慣,相比同組的年輕人只是在辦公室工作,長者的柔韌度比年輕人還要好,很輕易就能向前彎曲身體,將手掌貼在地上;相反,年輕人要很吃力才能勉強用手尖接觸到地面。
第二組的長者是很喜歡跳社交舞,他與一個有健身習慣的年輕人一組,任務是由年輕人模仿長者的舞姿,力量上當然是年輕人佔優,但是長者在跳舞時,都展示出良好的柔韌度、協調性、節奏感。雖則年輕人有運動的習慣,但他都感到十分吃力才能模仿到對方的一舉一動。
最後一組的長者則是社交能力和工作經驗都很豐富,過程中邊步行邊與年輕人聊天,令年輕人覺得這位長者除了體能上的健康,更有精神上的健康,言談中感受到對方很健談,且想法亦很正面。
測試完結後,再次訪問這三位年青人,是否仍認為老就是體能、心境及活動能力都比年青人差?他們都不約而同覺得不論在體能、心境及活動能力都不比年青人差。
收看短片後,想與大家分享長者做運動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正如近期亦有報導,關於藝人秦沛為演舞台劇,以73歲之齡挑戰半分鐘做17次仰臥起坐(Sit up)。大眾可能認為這個年齡應多做登山,急步行等運動,涉及健身相關的運動,甚至體能要求較高的運動都不太適合長者。
其實答案不能一概而論,首先長者定義廣泛,例如:不少從事紀律部隊的人員,到了60歲仍然有一個不錯的體適能水平,他們更懂得運動時控制呼吸,更懂得省力完成運動。所以年齡不是唯一的指標,還要看長者整體的體適能和健康水平。
其實長者體適能是一個很大範疇的課題,有運動習慣的長者,當然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程度,但是亦有一部分的長者可能曾經中風、患有糖尿痛等病患,更需要有相關知識的體適能教練,教授適合的運動,如有興趣教授長者做運動,學院亦有定期舉辦長者體適能證書課程,教導學員設計一套安全並有效的運動處方給長者,令更多長者培養做運動的習慣,保持身心健康。
下期將分享更多關於痛症和體適能的資訊,不要錯過。
﹙物理「自」療 —— 第223期﹚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