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愈來愈普及,愈來愈生活化。「究竟我是寒底,還是熱底?」於診症時,很多人都會查詢自己的體質,好讓他們掌握飲食養生。
不過,體質並非只是寒或熱這麼簡單,體質的分類大概可分為以下十種: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血虛體質、氣鬱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特稟體質和平和體質。
1. 氣虛體質:
由於元氣不足,所以臟腑組織機能活動有所減退。表現可見肌肉不壯健、聲音低弱、氣短懶言、神疲乏力,或見容易汗出,動則加劇。
2. 陽虛體質:
由於陽氣不足,表現可見肌肉鬆軟不實、面色蒼白、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喜愛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
3. 陰虛體質:
由於陰液虧虛,表現可見形體瘦長、手足心熱、皮膚乾燥、盜汗,大便燥結等。
4. 血虛體質:
由於營血虧虛,表現可見面色無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等。
5. 氣鬱體質:
由於氣機阻滯,表現多見形體消瘦、神情抑鬱、煩悶不樂、常常嘆息,胸脅脹滿疼痛等。
6. 血瘀體質:
由於血行不暢,表現多見面色晦暗、皮膚色素沉著、唇舌紫暗;或見瘀斑,疼痛多為刺痛。
7. 痰濕體質:
由於痰濕凝聚,形體多見肥胖、腹滿鬆軟、汗多而黏、油脂分泌較盛,或見胸悶痰多。
8. 濕熱體質:
表現多見面垢油光,易生暗瘡粉刺、口乾口苦,身重困倦。
9. 特稟體質:
由於先天不足,易有過敏反應,常伴有哮喘、風團,鼻塞噴嚏等症狀。
10. 平和體質:
因為陰陽調和,所以體態適中、皮膚潤澤、精力充沛,是最理想的體質。
追求健康應該先從了解自己體質開始。若要進補,亦要清楚虛弱的位置,才能對症下藥。以上是簡單的體質辨識,若對自己的體質有任何疑問,可諮詢註冊中醫師作進一步了解。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