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碼科技滲透至社會每個層面, 企業在推動數碼共融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數碼共融不僅是社會責任, 更能為企業帶來市場擴展、品牌提升及長遠發展。近年, 不同規模與行業的企業紛紛投入資源, 實踐多元化的數碼共融措施, 並取得顯著成效。
企業在推動數碼共融時, 常見的做法包括無障礙設計、數碼技能培訓、創新產品開發及跨界合作。例如, 香港的「友智識」長者數碼共融計劃, 獲社創基金資助, 於全港各區設立社區支援點, 為長者提供定時定點的數碼培訓和技術支援, 內容涵蓋智能手機操作、政府流動應用程式及網絡安全等, 協助長者融入數碼生活。這類計劃不僅提升了長者的自信與生活質素, 也促進了社區的數碼共融氛圍。
在國際層面, 意大利保險巨頭Generali運用設計思維和人工智能, 推出「Welion」健康服務平台。該平台結合AI與可穿戴裝置, 為員工提供個人化健康管理支援,並強調預防與持續關懷。這不僅提升了員工的福祉, 也為企業建立以人為本的數碼服務新標準。電訊企業Telefónica則致力於提升數碼基礎設施覆蓋率, 確保其經營市場中92%人口能使用4G/LTE流動寬頻, 並為超過一百萬人提供數碼技能培訓, 提升就業能力。Telefónica將數碼共融納入企業政策, 強調技術可及性、負責任使用及技能提升, 全面推動企業及社會的數碼共融。
科技公司Viasat則通過與非牟利機構及政府合作, 推動技能義工計劃, 讓員工走進社區, 為弱勢群體提供數碼素養教育及網絡連接, 例如在巴西, 他們與當地組織合作, 為偏遠地區提供網絡接入, 並教授基礎電腦技能, 協助居民提升就業競爭力。本地零售連鎖集團則透過建立O2O(線上到線下)社區平台, 整合生活、社交及購物體驗, 促進不同年齡層及背景的消費者參與, 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品牌黏性。
此外, IBM推動員工運用專業知識, 與全球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合作, 解決地區數碼落差問題, 既促進當地社會發展, 也為企業培育新市場。思科則設立網絡技術學院, 培訓學生數碼技能, 協助其事業發展, 同時為行業培育人才。花旗集團的「希望戶口」計劃則支援低收入婦女提升數碼理財能力, 並推動員工參與導師工作, 促進共融。
總括而言, 企業透過無障礙設計、數碼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產品開發及跨界合作等多元策略, 積極推動數碼共融。這些實踐不僅回應了社會需求, 也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與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