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行業面臨著多樣化且日益複雜的危機,這些危機不僅影響住戶的安全與生活質素,亦可能對物業價值造成損失。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及社會不斷進步,物管人員具備前瞻性的危機管理能力,才能在突發事件中化危為機,提升管理效能。常見的危機類型包括自然災害(如颱風、水浸)、火災、設備故障、公共安全事件(如暴力、偷竊)及傳染病疫情等。這些危機的出現往往是突發的,例如在打颱風時,出現嚴重水浸 / 塌樹,或設備故障出現暫停食水或電力供應。若應對不當,將導致住戶恐慌、財產損失甚至法律責任。
- 制定並持續更新應對措施
物管人員應進行風險評估及建立全面的應急措施,包括明確的應急流程、資源分配(如人力、物資、通訊工具)及責任分工與聯絡機制。例如有在颱風季節前進行設施檢查及風險評估,能成功減少水浸報告,而定期進行演練,是為了提升員工的應變能力與團隊協作效率,確保在真正的危機來臨時,能夠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反應。此外,隨著環境與科技的變化,應急措施亦需持續更新,確保其適用性。 - 科技輔助危機管理
引入智能科技可提升預警與應對效率 : 智能監控系統即時偵測異常、物聯網設備監測設施狀況以及人工智能分析預測風險趨勢。例如在疫情期間,屋苑使用免觸性升降機按鈕或利用智能門禁系統等,以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 資訊透明與即時溝通
在危機發生時,應透過多種渠道(如公告欄、短信、社交媒體等),向住戶發佈準確資訊,告知他們當前的情況及應採取的行動。這不僅能減少恐慌情緒,還能增强住戶的安全感及對物管團隊的信任,藉此建立良好的關係。此外,鼓勵住戶參與危機管理,例如,舉辦安全教育工作坊、建立互助網絡等,更可增強屋苑的凝聚力。 - 與外部機構建立合作網絡
物管人員應與外部機構例如消防、警察、民政處等建立聯繫,確保在危機中能迅速獲得支援,這亦可以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 - 危機後的復原與評估
危機過後,應進行全面評估與復原工作,包括:損害評估與修復安排、住戶心理支援,以及優化應對措施與經驗總結,以提升未來應對能力,鞏固住戶的信任。
物管人員若能在危機中展現冷靜、專業與創新,將不僅能降低風險,更能提升社區安全與管理效能。透過科技應用、與住戶的溝通及建立合作網絡,物管行業可在挑戰中尋找成長機會,真正做到「化危為機」,為住戶打造更安全和宜居的生活環境。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理事 林翔婷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