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曲終人散,選舉事務處分別公布幾位候選人的選舉開支及捐贈。我們做數碼營銷的,最有興趣自是到底幾位候選人,尤其是被評是做得最好的曾俊華,以及「嬲嬲多到上個鼻」的林鄭到底使了幾多錢。
據數字顯示,曾俊華的開支為220萬元。要知道曾俊華是在1月19日才宣布參選,截至選舉日3月26號,即大概每一個月燒100萬元在網絡宣傳上。這值得嗎?
我想,在一般讀者心目中,使用網絡宣傳是免費的,用Facebook是免費的,開網站所需成本也很低,每個月燒100萬元是頗難想像的事。但事實上,今時今日花200至300萬元做一個網絡營銷活動,即使在香港這個小市場,都時有聽聞。
我們做網絡營銷,一般會把成成本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便生產內容的成本,第二分是發放渠道的成本。先說生產內容的成本:時至今日,社交媒體愈來愈專業化,若你生產的內容不夠高質,坦白說已經很難令讀者有反應了。過去做社交營銷,一張Eye-catching的相片加一句啜核標語就可以賺到Engagement rate。今時今日嘛,早已進化到做Video、做直播甚至做VR內容了。對品牌來說,生產這些內容成本自然比過去高得多了。
另外,因為Instagram的關係,即使是最基本的相片也要拍得夠靚,再也不能隨便叫助手拍一張了。舉曾俊華的選舉工程為例,他聘請了三間公司為他作網絡宣傳,其中一間就是專門拍照片的。
除了生產內容的成本外,俗話說有云:「Content is king, but channel is queen.」今時今日用社交媒體宣傳,單靠所謂「Organic reach 」是幾乎不可能成事的了。以Facebook為例,我建議出一Post,一千幾百元廣告費是跑不掉的。若一個Campaign連續做一個月,每日出一個Post,30天下來就是30,000元。當然,換了是特首選舉,Budget理應更多。
回到文首,曾俊華花200萬元做網宣,值得嗎?我們做網絡營銷的,最直接就是看Return of investment。但有趣的是,民望是抽象的,無法量化,故無法把它與投資作比較。但若只以成敗作為ROI的標準,就如羅永聰所言,這本是一場必敗的仗,花200萬元又是否值得呢?
圖:K. Y. Cheng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