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投資導航】將居屋按爆提早退休

問:

諗Sir你好,想請教置業問題。先說說小弟現在的情況:

 

•歲數:本人35,太太31。

•月收入:本人10萬元 ( 另有六至八個月Year-end bonus ),太太 50,000元 ( 另有二至三個月Year-end bonus )。

•現金:二人合共大概300萬元 + 20萬元基金

 

物業:

•現居物業:市區未補地價三房居屋,綠表200萬元買入,現約值650萬元 ( 綠表價 ),欠銀行100萬元,月供10,000元,惟此物業由弟弟持有,需要一、兩年內售出,讓弟弟可以自己置業。

•收租物業 ( 本人持有 ):市區一房私人物業單位 ( 去年500萬元買入,現約值580萬元,欠銀行395萬元,月供14,500元,租金收入17,000元。

•父母居住物業 ( 父母聯名持有 ):新界區未補地價居屋,多年前綠表70萬元買入,現約值400萬元 ( 綠表價 ),供完了。

•支出:供樓、家庭開支合共大概30,000元,月儲蓄11萬至12萬元。

•太太名下沒有物業,而岳母現在居住於公屋單位。

 

現在弟弟需要置業,故必須賣掉其名下居屋,讓他回復自由身。本人有兩個計劃,請諗Sir指點迷津。

 

計劃一:

•賣掉本人居住的三房居屋,套出550萬元,用太太名購買市區三房私人單位,假設樓價1,000萬元,借500萬元,月供18,000元。另外用手上的部分現金200萬元作債基投資,收取15%回報,每月收25,000元,其餘現金放入Mortage link作為後備應急用。

•這個計劃,扣除供樓,每個月有7,000元收入,也有足夠應急錢,準備Call margin ( Just in case )。

 

計劃二:

•用岳母的公屋單位申請綠表,向銀行做九成按揭,以市價 ( 650萬元 ) 買弟弟的居屋單位,變相把居屋加按,套出585萬元 ( 650萬元做九成按揭 ) - 100萬元 ( 欠銀行 ) - 23萬元 ( 印花稅 ) = 462萬元現金。再用其大概400萬元作15%回報的債基收息,月收50,000元,其餘用作後備現金。當然,每月要還按揭21,300元。

•因為岳母放棄公屋單位,故考慮在同一居屋屋苑以自由市場價格購買價為600萬元的兩房單位給她,此單位由太太購買。預計付120萬元首期,月供17,500元。

•此計劃好像較好,產出很大的現金流,供兩層樓都有錢剩:_50,000 - 21,300 - 17,500 = 11,200

•如此做法,手上三個物業有兩個是居屋,在投資角度上好像比較遜色,但購買居屋給岳母讓她住在附近可以方便照顧老人家,主要是滿足實用的需求,而非投資的需求,魚與熊掌恐怕不能兼得。

•手上剩餘的現金打算購買債基,幫助儲錢,為未來物業投資鋪路。

 

計劃二好像能夠兼顧各方面需求,想請教諗Sir會不會有更佳的做法?

 

幸運的男人上

 

答:

此案讀者提了一個特別的行為,就係如何將居屋喺唔賣之下套錢?需要材料係:( 1 ) 住喺公屋嘅岳母一個;( 2 ) 能提供借貸力擔保岳母嘅老婆。筆者一向不建議人持有居屋,因居屋加按要房委會批准,買入後如樓價升想加按將錢套出近乎無可能。加上居屋住客質素與私樓實有分別,亦無投資客路,所以升值較難。惟本個案讀者擁有一「人頭」,更是比一般「人頭」更值錢,可享有免補地價住居屋,更因公屋戶如放棄原單位可九成五上會買居屋嘅岳母。一張咁靚嘅皇牌當然唔好浪費。提一提無論讀者自己或佢老婆,都計直系親屬關係而可作低息擔保。

 

讀者提出的個案已見具條理及有籌劃,其「按爆居屋」的計劃二,筆者表示同意及認為此路較可行。先講讀者人生理財路明顯以儲樓為主,因夫婦人工共15萬元,借貸力旺盛,此情況下儲樓為妙。相反,生意人一般較難向銀行借錢而對現金流更有需要,此類朋友不應儲樓而多從債╱REITs收息去補貼自己居住支出。資產過一定程度後才作環球之資產配置。

 

讀者套出460萬元現金後,原有自己資金300萬元不動預備應急。400萬元分段投入債基再疊增收息,可一半投入套餐B收息20%╱年而另一半行套餐E收息12%,綜合16%的年息產出53,000元月入,等於老婆打多份工。讀者年至35至38,攪好三樓在手更有債基產出超50,000元月入,敢講只要往後唔行差踏錯要穩健一生應無問題。過得10年等原有收租樓供了超半,而自己債基又再收息,若唔嫌住居屋唔再攪Upgrade,可以預視喺40至45歲成就財務自由。

 

當然,有如斯好結果,原因一是太太單名買咗樓,原因二是識利用弟弟名買樓。喺盡用了家人各手上名額而自己收入又好之下,早人一步改變每日返工等放工之生活,值得恭喜!另外不建議讀者用直債,由於自己仍有300萬元現金作緩衝,分段投入的400萬元可買不保本而無年期之債基。相反直債雖保本但有年期,在讀者此案不適用。其實將債基分段投入,已是將風險減少的重要一步。本欄主張投資要自己學習,不由佣金收取者作建議,在主張一筆投入與分段投入下已見為投資人作了起步性提示。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