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Advice Columnist

【IT事務所】「監管沙盒」能推動金融科技嗎?

為了應付全球積極拓展的金融科技 ( FinTech ),金管局早前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容許有志發展金融科技創新的金融機構﹙如銀行﹚,在有限範圍內推出金融科技服務予部分客戶試行,相關風險管理可獲彈性處理。這項安排並非全球獨有,英國及新加坡今年較早亦推出監管沙盒予業界試行。

近年,金融科技可謂百花齊放,增加了市場投資選擇,提升業界營運效率,龐大商機備受矚目。與此同時,這些新產品和服務帶有一定風險,亦容易與現行法例有所抵觸,一些金融機構或因此裹足不前,新穎構思隨時付諸東流。有見及此,英國、新加坡等經濟體相繼推出「監管沙盒」( Regulatory sandbox ),讓業界在可控環境下測試金融科技,既可以維護投資者權益,又能夠推動金融業發展。

所謂「監管沙盒」是一種安全機制,是在隔離環境測試程式之用,就似與外界隔離的無菌實驗室一樣,這個小範圍的試驗場,在符合一些前設條件 ﹙如對用戶的基本保障等﹚的情況下,銀行便以先導形式去試行一些應用新科技的產品和服務,而毋須遵守由金管局發出的全套合規要求。若銀行於測試過程中沒有出現問題,便可以全面推出計劃。現時香港銀行、支付工具供應商等想測試新金融科技產品,只能在機構內測試,缺點在於人數少,亦不知道真實的市場反應。

「監管沙盒」容許產品面對更多客戶進行測試,亦能收集更多市民意見改進產品。然而,「監管沙盒」亦有其局限,據知,有業界認為沙盒是經過特別操作的環境,投資者的類別、數量均有規定,與現實環境出現落差,有機會出現「選擇偏差」( Selection bias ) 情況。有份投資沙盒項目的人士或受惠於企業額外保障,或為資深投資者,他們在沙盒內的投資行為未必能代表整體市場的反應。

香港的金融科技多年來被人詬病,遠遠落後其他競爭者,如今推出「監管沙盒」的構思,雖有不足之處,但總向前邁進了一步,採取穩中求勝的態度亦有可取之處。

 

 

圖:Shutterstock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

梁偉峯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Other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