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綫高級記者鄭萃雯 ( Karen ) 去年離開傳媒行業,現轉到醫療公關公司擔任顧問一職,主力負責「傾醫啲」健康資訊平台,跟醫護人員直播分享生活健康小百科。同時,她亦會幫不同的醫療學會或非牟利組織籌劃公眾教育短片的拍攝和製作。Karen現有一對兩歲大的孖仔,為了做個稱職媽媽,爭取更多時間陪伴兒子們,她善用做記者時儲下來的人脈,得到現在的工作,既可突破自己且不用再輪班工作,在職場和家庭上取得平衡,她充滿自信笑說:「兩個場我都要成功!」
分享健康資訊要貼地
訪問當天,Karen轉職醫療公關公司顧問剛好三個月,上班首個任務是跟同事構建「傾醫啲」健康資訊平台。從無到有,做過無綫新聞記者的她,在製作方面自然手到拿來。她主力「度橋」,用不同角度和場景跟醫生亙動,分享健康和疾病資訊。「好像『智慧齒』,如果只是跟醫生坐在桌前討論,很難吸引網民看足整個直播。 」
於是,她事前要想好畫面的配合,「做記者時負責兩分鐘新聞故仔,還可以加插片段和圖表豐富畫面;但在直播時段,最挑戰就是要給予直播觀眾現場感,所以我會事前先準備好多款道具、問題紙牌等,令大家更易投入。 」做了五次直播,最難忘是「濕疹專題」,她想到跟醫生一邊打邊爐一邊分享忌口食物,令觀眾印象深刻,獲得高度評價。「每次直播超過半小時,如果只是提醒大家要看醫生、服藥和類固醇,就不夠貼地了。不如把生活情景加入直播中,教濕疹患者日常飲食的最醒選擇,更容易掌握重點。 」直播後,她會整理直播內容再出帖,讓讀者容易重溫,「直播未能解答的問題,我都會請專科醫生解答。 」
孖仔出世 萌轉工念頭
Karen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社會科學榮譽學士,主修廣播新聞,透過實習加入無綫新聞當實習記者,離職前為高級記者,專責醫療新聞,日常在公司搜集資料,在短時間內決定新聞主題和角度,再指示其他同事外出採訪,「雖然即將晉升為首席記者,但工作性質轉變不大,加上去年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所以決定轉工。 」她先轉到職業訓練局做公關,初時最不習慣要經常開會和處理文書工作,現在做回自己熟悉的醫療資訊,也可用回做醫療記者時儲下的人脈,做事更得心應手。「我認識很多醫生,他們很願意下班後『加班』在診所做直播,未來日子會邀請前高官、名人分享養生之道和輕鬆小貼士。 」
她現時的工作目標是希望平台的影響力可以日漸增強,「醫療資訊與人息息相關,管理平台時發現受眾男女和年齡比例十分平均,不但有老人家想認識,亦可叫照顧他的身邊人幫手了解,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好事。 」她珍惜這個同時有助發展自己職場路的平台,「記者會因應工作單位的立場偏向而要在框框中發揮,現在更好玩,可以嘗試更多。 」
做好媽媽角色
雖然很不捨記者工作,但她和丈夫二人都在無線新聞台輪班工作,一家四口相處的時間不多,「小朋友明年讀學前班,傳媒工作者很難在周六、日放假,所以萌生轉工念頭,並且要在兒子們一歲半前,在新工作崗位安頓下來。 」她深知知識改變命運這道理,不做虎媽,但盡力給兒子們最好的教導。「只靠工人姐姐同四大長老,小朋友吸收的知識並不足夠。 」現時返十放七,更有時間隔天跑步和嘗試懸吊式的全身性瘦身運動 ( TRX ),「做運動時,我腦袋完全放空,專注呼吸。工作時間令我可以跟小朋友食完早餐才出門,回家又可以再一齊吃晚飯。 」假日可帶小朋友到學前適應班 ( Playgroup ),提早適應群體生活。她在職場和家庭能夠做足一百分,又能爭取私人空間,完美演繹在職媽媽,問她好媽媽的定義,她微笑答:「面對小朋友,希望自己可以更多耐性,教導小朋友時亦同時反思自己是否做得到。 」
鄭萃雯職場小貼士
Karen做主播時吸引不少男粉絲,她認為轉工後賺到更多,「完全沒有後悔,現階段的我更開心,不論金錢、時間和滿足感都更勝從前。 」她最不捨得的是從前在電視台一齊打拼的一班幕後好戰友,不過她認為人生在不同階段都要作出選擇,勸勉時下年輕人作決定前只要想清楚,努力當下,將來就不會感到後悔。
她畢業後先後從事三份工作,認為能夠與同事和睦相處是職場必勝的重要因素。「我很幸運,從來沒有被捲入辦公室政治中,深信職場上也會賺到友誼,只要真誠待人,有意見直接提出來,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助提升效率。 」
文:Salinda Li
圖:Gary Mak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