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童步同行】孩子態度懶散?愈大愈鬧得多?

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會相繼提升。嬰幼兒時會行會走,已經覺得很棒;懂得拿起筆畫個圈,已叫人感到驚訝。可是,當到了三、四歲時,就不再特別欣賞他們學會自己行,反而會嫌他們懶,經常扭抱。上小學後,不再欣賞他們做的功課,甚會開始嫌他們懶,唔溫默書,唔比心機做功課。

這種心態來自我們對「不能」與 「不為」的觀念。我們往往是從大小肌肉的能力及經驗判斷一個人面對某事情是不能做還是不肯做。孩子年紀小時,大小肌的力量、靈活度及協調能力使我們知道很多事情是他們不能做的,當付出多一點努力去試,我們都很欣賞。孩子漸漸長大,這些能力都 ( 看似 ) 足以應付生活及學習中的大小事情。我們可能會這樣想:他昨天做得到;他的同學也做得到;他已經六歲了,他應該有能力做得到。

我們卻忽略了,自己的警醒度及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能力。太累太倦,太低太慢的警醒度使人沒精打采或過度活躍。太驚、太緊張、太高太快的警醒度使我們興奮衝動或焦慮不安。太高或太低的警醒度都足以使我們的能力下降。令本來能做得到的事變得很困難。本來能做好的、甚至早上能做到的,現在不是做不來,就是做不好。

面對太低或太高的警醒度時,最悲哀的是被爸媽大罵的一刻,處於低位的警醒度被瞬間提高,而處於高位的警醒度的緊張則被瞬間壓抑了,本來做不到的如:功課、刷牙、洗面,換衫等,立刻就完成了。完成了,不就可以了嗎?「責罵」既然這麽有效,又有甚麼不好?

我要想想「責罵」背後的價值:

「責罵」不但提高警醒度,也帶來驚慌。記憶總喜歡與當刻的情緒聯繫。你希望孩子一想起功課、想起學習、甚至想起爸媽便感到驚慌嗎?

「責罵」是會被適應的,即是說我們會需要越來越激烈的責罵來達到效果。終日破口大罵的親子溝通模式又會是我們想看見的嗎?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身教比言教更具影響力,孩子是從哪裡,跟誰學習情緒管理的呢?

你又希望他們每次緊張,不安都被強行壓制嗎?若養成了處理壓力的習慣,日後壓力再大再多時,便會突然把先前所累積的壓力爆出來甚或放棄生命。 

警醒度可以透過有趣的遊戲,簡單比賽,幽默說笑,運動 ( 不是去做被迫的運動)等提高。警醒度太高則可透過親密親子互動、擁抱、等候、陪伴等方法來舒緩。但先決條件是家長必須有恰到好處的警醒度去與孩子相處。而當我們的生活充斥壓力,缺乏睡眠、受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們都會很難自控,若這個情況愈來愈頻密,請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次當孩子表現未如理想,而自己 / 配偶快要大發雷霆時,何不停下來想一想如何調節警醒度?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