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Advice Columnist

【職場浮世繪】創客=自造

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早前在校園內舉辦「Maker Faire HK 2017 x 造大世界」展覽,雲集本地和外國共150個Makers,向大眾展示其創意和作品,並分享造物心得,傳揚創客文化,鼓勵人們加入「自造」和支持本地製造的產品。筆者置身其中,忽然想到上班族每天營營役役,何來時間停下腳步,思索甚麼叫做創客文化?!

說真的,如果事前沒有做過資料搜集,貿然走進Maker Faire,可能以為是環保教育,例如利用塑膠水樽製作不同用品、用布碎縫製衣服,又或用木條加「馬達」造出另類四驅車。

概括而言,「創客」就是「自造」,即自己動手去做,著眼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那麼「自造」跟過氣潮語「DIY」又有甚麼分別呢?筆者的看法是「創客」「自造」是把個人的意念,透過親手或與別人合作的製作過程,製造一件跟大眾分享的東西。至於「DIY」,簡而言之就是隨著個人的喜好,自己動手去做一件東西給自己使用。

令生活更正面

無論是「創客」抑或較容易明白的「自造」,值得認真思索的是其背後的意義。其實Maker Faire源於10年前美國掀起的創客運動,創客文化一觸即發,及後更風靡全球,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參與慶祝。

理大今次是希望藉著該項活動,宣揚著重創意和創新的「創客文化」、「想造就造」的精神,以及「少買多造」的態度,鼓勵香港人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料,一起從無到有、從細到大、從一個轆到一架車,合力動手「造大世界」,齊齊發揮人人都是創客的精神。

創客 vs 創新創業

至於「創客」是否就等同「創新創業」?筆者認為未必一定,縱然不排除有些Makers會如是想,關鍵端視「自造」的原意是甚麼。再者,綜觀香港目前情況,似乎仍未有培育創客文化的足夠土壤。

這方面或許可向台灣學習。原來數年前創客風潮已吹到台灣,今天當地各縣市有不少「自造基地」,或正統地叫「自造者空間」,英譯Maker Space;每個基地都會為Makers提供所需工具,讓他們在哪兒跟志同道合者一起,或是交流心得,或是合作創製。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

Carmen Cheung

資深傳媒人轉型企業傳訊顧問,客戶包括私營及公營機構。在此之前,曾任職的機構包括私人企業集團及香港特區政府。carmencheungcommunications@gmail.com 

Other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