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Advice 名家分享

【職場教練】為何說話處處碰壁?

大家遇過這種情況嗎?與同事溝通時會否發覺自己詞不達意或容易被他人誤會?明明真心真意,卻被人以為自己虛偽;明明沒壞意,卻被誤指粗魯無禮?

說話避免踏「禁區」

多年來我曾為不少商業人士訓練口才,發現學員經常存有一個誤解:只管學習如何說得出色,卻忘記克服演說障礙。比方說,有很多同學會問我,怎樣可以使自己的講話更有文采、更有台型、更吸引迷人等。然而當我們犯了一些微不足道的錯誤,即使如何精心鋪排自己的演說,用字遣詞如何精煉,也會對溝通打折扣。

最常見的例子是「一言堂」。別以為滔滔不絕、咄咄逼人就是自信和專業的表現。其實對話是雙向的過程,有放也有收,發言之餘也要聆聽。即使明知自己的論點十分有力,也要耐心聽取別人的觀點,達致溝通上的平衡。這樣既可讓對方更有興趣與你交談,也可以別人的觀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

說話是雙向過程,說了出口還要聽得入耳。所以說話的焦點永遠要放在「你」而不在「我」,即是要設身處地為觀眾而說話。有很多人就是過於自我中心,或只管說出自己想講的話,卻忽略了觀眾的感受,以致離題萬丈,未能打動聽眾。

別自封後路

「命令」最易惹人反感,例如:「天氣這麼冷,當然是要去打邊爐啦!」、「這個設計太差了,客戶一定不會收貨。」說話的人也許沒有惡意,卻不知聽說話的人有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產生反駁和反擊心態。假如把命令或陳述句改為問題就不同了。例如「天氣這麼冷,不如我們去打邊爐好嗎?」、「這個設計是否可以再好些?這樣會更使讓客戶接受。你認為如何?」換個語氣,感覺完全不同。

此外,話題與選擇內容時應以大眾興趣為依歸,別只顧小圈子的興趣,忽略其他人的存在。最常見的演說內容是:「以下一段話是特別說給一位朋友聽的,希望他留意內容。」看似有目的,看似有意義,但卻叫大部分觀眾摸不著頭腦。何不大方說出是什麼朋友、為何要說給他聽,此話對大眾又有何價值。

留意說話時的細節,往往能為自己打開人際溝通之間,處處逢源。

 

 

圖:Shutterstock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