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錯行的代價有多大?在此分享一些接觸過的個案。
個案一
主角天性樂於助人。大學畢業後入了金融機構進事客戶服務的工作,認為這也算是為人服務的工作。由於他誠懇的態度,溫文的談吐和發自內心的服務,所以獲得很多顧客的喜愛。可是公司規定,客戶服務主任須向顧客推銷銀行不同的產品和服務,而每月他必須達到一定的銷售額。由於得到客人的愛戴和支持,達標對他來說並不困難。可是他常常感到內疚甚至產生罪惡感,因為他必須要向顧客推銷一些未必真正適合他們的產品,同時在銷售的過程可能不盡不實。兩年過後,他終於引受不了自己良心的責備,決定離開而加入了一間社福機構作活動幹事,薪金雖然低很多,人卻開心了,而且因工作關係,被錄取入讀心儀的社工碩士課程。
個案二
主角是一位律師,但在幫客人處理法律事務時發覺自己最關心的並不是他們的合法權益,而是他們的心靈需要。遇見一些處境比較淒慘的個案,她甚至很希望能為他們爭取到法例以外更多的福利或資源,並且很想提供一些法律意見以外的關心,更常常為他們感到難過。工作了幾年後這種感覺愈來愈強烈,於是她打算轉行。她先花兩年時間修讀了一個晚間的心理輔導課程,畢業後便正式轉職為心理輔導員。收入少了,卻找到工作的滿足感和意義,人也開心得多了。
個案三
主角本來熱愛藝術,最鍾情研究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美食、藝術作品及生活品味。但因為虛榮心及家庭的壓力,她在大學選修了會計。叻女一名的她考了專業會計師牌,順理成章,畢業後便受聘於四大會計師樓之一。很用心工作,於是事業平步青雲,每年升一級。如是者過了三、四年,她已晉升至中層管理職級。但她的身體卻愈來愈多毛病,長期嚴重失眠、皮膚問題老是醫不好,每天不是頭痛就是腸胃痛,還有經常焦慮,脾氣暴躁。最後下定決心辭了職休養身體。情況慢慢有所改善,但兩年還未能恢復工作。
入錯行可能會蹉跎歲月,甚至賠上了健康和快樂。所以在選擇職業時除了要認識自己的能力外,更重要是清楚自己的興趣,性格、生命優次、使命和目標,那麼工作便會更得心應手,並必然樂在其中,畢竟我們每天花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
圖:Shutterstock
以上文章刊於《招職》。